思想的激荡,未来的回应
论坛的第二阶段设置了多场圆桌讨论,围绕“AI是工具还是创作者?”“全球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新一代的艺术表达与未来责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在“人工智能与创造力”板块,首尔国立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郑义澈教授、岭南大学助理教授马立军、WAIS公司创始人徐昌焕、KEIS律所律师Donato Nitti、贝罗尼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伯清等嘉宾带来了多维思考。他们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界限,提出技术应当服务于人类想象力,而非取代。
在“全球化与文化合作”板块,意大利斯宾内里修复学院院长Emanuele Amodei、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蔡新元、大谷州立大学教授陈蕾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刘天华以及新世界教育创始人唐旭凌等嘉宾结合各自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探讨艺术教育如何在全球互联中推动文化的共情与理解。
在“新一代艺术表达”板块,中央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韩伯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国际理事孔维佳、北京汝山明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可明、艺术阿尔法创始人李熠、独立艺术家瑞贝卡·门德斯、瓦伦芭莎(香港)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史丹以及北京星心文化中心主理人赵楠等嘉宾从青年创作视角出发,思考数字时代下艺术的表达边界与社会责任。他们认为,艺术是当代年轻一代建构自我与介入公共议题的重要通道。
这场跨学科、跨文化的讨论,不仅拓宽了艺术的定义,也为全球艺术合作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想支撑。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会嘉宾共同探索了艺术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方向,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用艺术回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议题
论坛同期,“可持续发展的艺术:通过文化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主题展览也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开幕。展览涵盖来自9个国家的艺术家,运用水墨、摄影、纺线、生物材料等多元媒介,对可持续发展的17项目标进行艺术回应,主题涵盖气候变化、教育公平、性别平等、生物多样性与城市共生等关键议题。
展览特别设置数字展厅,观众可通过手机扫码进入线上空间,远程浏览艺术作品,打破物理界限,拓展观展体验。这一形式不仅提升了展览的可及性,也体现主办方对“可持续性、开放性与全球共享”的高度关注。
鲁晓波参展的作品《浮卉尽尚芬菲》以丹顶鹤意象呈现和平与生态之美,呼应SDG第15项“陆地生命”,亦体现其一贯以艺术关照自然、呼唤和平的创作理念。该作品已于日本、意大利、西班牙、中国、韩国、法国和美国多个国家巡展,是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
参展作品
China - Lu Xiaobo
The Dancing Beautiful Scenery
138cm x 69cm
2023
South Korea - Kim Seonghe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