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艺术纷繁复杂的语境中,潘义奎的油画创作犹如一泓清泉,以其沉静而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可供沉思的视觉场域。他的作品既不囿于传统的窠臼,也不盲目追逐当代的潮流,而是在两者之间开辟出一条独具个性的艺术道路。这条道路不事张扬,却以其内在的纯粹性直指绘画的本质;不刻意标新,却自然流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智慧。
《秋韵》布面油画 50x60cm 2022
潘义奎对色彩的敏锐感知和创造性运用,是其油画作品的一大亮点。在他的笔下,色彩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再现,更是主观情感与艺术构思的载体。他深谙色彩对于画面调性塑造的关键作用,能够根据内心的情感表达和画面整体的艺术需求,大胆而巧妙地对自然之景的色彩予以修正。这种修正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艺术处理,旨在营造出独特的画面氛围和情感基调。在描绘风景时,他不会拘泥于天空、草地、树木等景物在现实中的固有色彩,而是从画面的整体效果出发,对色彩进行重新调配和组合。通过这种方式,他的作品常常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诗意色调,让观者沉浸在独特的艺术氛围之中,感受到别样的视觉与情感体验。
《金山下的姑娘》布面油画 50x60cm 2022
除了卓越的色彩表现力,潘义奎在笔触的运用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造诣。外表沉静儒雅的他,在画面中却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尽管他的油画大多以写生创作为主,再现是其基本的创作方式,但他绝非被动地描绘自然,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艺术思考,对景物进行强化和夸张处理。他的笔触不受传统描绘方式的束缚,而是注重笔性、速度和方向的变化,每一笔都蕴含着独特的情感与韵味。
《金秋牧歌》布面油画 50x60cm 2022
在他的作品中,笔触的轻重缓急、疏密虚实,都成为了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他可以用薄而透的笔触描绘出天空的轻盈与通透,同时通过笔触的力量感赋予色彩以厚重感;也能用枯笔与湿笔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地表现出树木的蓬松质感和生命力;还能用粗笔堆塑出丰茂树冠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这些灵动多变的笔触,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更让观者感受到了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激情与活力,以及他对自然世界的独特感悟。
《金秋》布面油画 50x60cm 2024
潘义奎构建的画面空间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他既不拘泥于传统的透视法则,也不完全走向抽象的极端,而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物象在画布上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辨识度,既不至于完全具象而失去想象空间,也不至于过分抽象而丧失情感依托。这种空间处理的智慧,使他的作品既保持了油画艺术的厚重感,又具备了当代艺术的开放性。观者在欣赏时,既能获得明确的视觉引导,又能保留个性化的解读空间。
《紫气东来》布面油画 50x60cm 2023
潘义奎的艺术探索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轨迹。从早期较为写实的风格,到后来逐渐形成的个性化语言,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持续思考。这种思考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空谈,而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来展开和深化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油画语言的现代表达,也可以感受到当代艺术思考的传统根基。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经过艺术家内心沉淀后的自然流露。
《深秋》布面油画50×60㎝2023
当观者驻足于潘义奎的画作前,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对话就此展开——那些跃动的色彩与流转的光影不再是静止的视觉符号,而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存在。它们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叩击着观者的心扉,在凝视与沉思之间,完成了一次次超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这种艺术体验不会随着目光的移开而消散,反而会在观者的心灵深处,激起持久的艺术回响。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关山秋韵》布面油画 50X60cm 2023
《高原牧歌》布面油画 50X60cm 2019
《秋雨后的彩虹》布面油画 50x60cm 2021
《屡屡炊烟》布面油画 50x60cm 2023
《金秋枫叶》布面油画 80x100cm 2024
《秋日饮马》布面油画50x60cm 2022
《山间溪流》布面油画50×60㎝2022
《祁连山下的村庄》布面油画50x60cm2023
《关山烟云》布面油画 50x60cm 2022
《秋之韵》布面油画 50x60cm 2022
《祁连山的夏日》布面油画 50×60cm 2021
画家简介
潘义奎,男,汉族,1977年5月生,研究生学历,美学博士,一级美术师、教授,民革中央委员。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三届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第一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
历任甘肃画院副院长、兰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曾兼任民革甘肃省副主委,甘肃省美协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俄罗斯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
荣获俄罗斯尼古拉·列里赫国际奖章、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金质奖章、乌克兰总统勋章等。曾获评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先后在俄罗斯列宾美院、俄罗斯当代艺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人画展。代表作有《敢把沙漠变绿洲》《十三堎水库工作的一天》《欢腾的草原》《快乐的日子》《和平万年》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关中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收藏,入选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出版《西方油画俄罗斯系列藏画精品解读》《艺术与生命——瓦列里·列德涅夫油画作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