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一场关于文化、生活、生命的修行。”日前,当吴文化博物馆中挤满了前来参加杨明义画展开幕式的人群时,人们窃窃私语,“明义兄真厉害,这个年纪还充满了活力和想象力!”“他还在冲,冲头势真个叫人佩服!”我微微一笑,因为我想起了杨明义老师和我对谈时,说得最多的那句话。他的艺术生命,就是一种修行,除了修行,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关键词能够更确切地描述他在水墨天地里的努力与实践。
本文作者听杨明义先生讲艺术
多年来,虽然我和杨明义老师那么熟悉,但如今,当我站在博物馆的二楼远眺着水泄不通的一楼开幕式现场,我还是忍不住在想,数千年前,老子笔下这团至柔至刚的混沌如何化为姑苏城里的粼粼波光。七十多年前,有个少年在这片水云间拾起一管羊毫,却不曾想这支笔丈量了千年水墨的经纬,在宣纸上晕染出整个江南的倒影。
这个炽热温度的下午,“杨明义——一个艺术家的手和眼”在吴文化博物馆展出,观者如堵。这个展览以文献与作品交织的方式,分为“笔胎墨骨水墨初萌”“烟火手卷木韵江南”“云汉飞梁水墨钢铁”“星翰因缘文心相照”“水经灵痕江南诗笺”“游观寰宇水墨行旅”六个单元,展出艺术品66件/套,呈现了杨明义与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星群的对话,那些泛黄的信笺与互赠之作,构成一张超越时空的艺术星图,见证着一代艺术家如何在守望与突破间寻找平衡。
生于古城的杨明义,姑苏小巷的青石板尚记得他蹒跚学步时叩响的足音,玄妙观檐角悬垂的铜铃将他的心声摇成平仄,拙政园的漏窗又曾把月光筛成他床头的诗句,当这个少年在园林里临摹古画时,砚池里的墨色正无声晕染着时空。此后,吴门画派的苍润笔意遇见社会主义建设的夯歌,工业烟囱的倒影与唐宋飞檐在涟漪中共舞。这种时空的错愕感,恰似“道生一,一生二”的混沌初开。
对杨明义来说,苏州像是一个时空雅集。虎丘塔下顽石点头,阳澄湖畔玉山雅集,是一个关于生命和审美的雅聚,正因为苏州的无声启发,杨明义恰如开悟,开始尝试用版画的角度,进入他熟悉已久的中国水墨,他用枯笔勾勒屋脊的筋骨,蘸水的羊毫渲染远山的氤氲。虎丘塔在虚实相生中愈发苍劲,盘门水陆城门的倒影在墨色淋漓间恍若游龙。这种只属于江南的笔墨辩证法,却让他的水墨在中国人心中流淌出从未有过的质感,从此,几笔勾勒就是显山露水。可贵的事,他不画形,画的是性,水与墨的混沌与模糊,让他的作品保持着多维度解读的美。
我最喜欢的,是他笔下的水墨江南草长莺飞,那是生命力的饱满。这就是圆,中国人的圆,气满。我想,只有中国人能画绝对的圆,而西方人的逻辑总有破绽。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感叹,苏州的美就在于暧昧。而苏州的可贵就在于“模糊”,李政道和苏州绣娘合作的科学刺绣,是量子力学态;苏州的昆曲是模糊,是味道和书卷气的中国交响。道德经说“微明”,就是虽然幽微,但是其理甚明。当新千年的晨光漫过金鸡湖时,杨明义的水乡画卷正在纽约现代艺术馆舒展。西方观众惊异于画面中那些游动的墨色:东方古城的倒影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流转,威尼斯的拱桥却在吴门笔法中显影。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恰似一番浅淡却又深刻的哲学回环。当苏州评弹与爵士乐在展览开幕式上即兴合奏,水墨的指纹终于拓印在人类共同的美学基因谱系中。
当暮色再度漫过博物馆门墙时,我走出展览,边上不远,就是宝带桥的波光粼粼。我恍然明悟这位水墨诗人的秘密:物性淡出,神性淡入。他正用数十载光阴践行着“道法自然”的古老训诫。
当世界在数字洪流中狂奔,杨明义始终像运河里的乌篷船,保持着从流飘荡的从容。那些墨色浸润的姑苏记忆,既是对农耕文明的诗意回望,更是给未来文明的情书,这或许就是水墨江南馈赠给世界的永恒密码。
画展单元小记
第一单元“笔胎墨骨水墨初萌”记录着杨明义的童年及求学历程。
第二单元“烟火手卷木韵江南”,呈现了艺术家早期的水彩、木刻。
第三单元“云汉飞梁水墨钢铁”讲述了1969年冬,杨明义的投稿画作中标南京长江大桥桥面栏杆设计方案,并参加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栏杆设计和桥头堡内大型中国画《韶山》的创作的过程。年轻的杨明义向前辈艺术家唐云、林凤眠、沈从文、李可染等汲取艺术给养,陪同吴冠中、黄永玉前往司徒庙写生,带领陈逸飞、吴冠中、华君武等乘船深入周庄探幽;与陈丹青莫逆之交始自上世纪70年代的通信,至今往来不绝。
第四单元“星翰因缘文心相照”陈列的信札与赠画,是一代艺术家以笔墨相濡以沫的精神图谱。八十年代与吴冠中同游周庄,杨明义于双桥石阶上顿悟:“水墨之魂不在形,在呼吸的间隙。”第五“水经灵痕江南诗笺”单元中展示的杨明义创作的水乡长卷,这并非对风景的摹写,而是一个游子与故土的永恒对答。
展览最后一个单元“游观寰宇水墨行旅”展现了杨明义赴世界各地采风的作品,观众将跟随杨明义穿行于世界的褶皱里,看一个水墨信徒与异质文明的深度对话。
(文/广豪,来源:引力播@现代苏州)
画家简介
杨明义,出生在江苏苏州,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1987年赴美留学,后毕业于纽约青年艺术学生同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吴冠中称杨明义为“创新派中国画家”,黄永玉称赞他为“在森林中发现金鹿的人”。
1982年作品《江南渔村》《白兰飘香》入选中国首次赴法国春季沙龙画展,1989年他创作的水墨画《杭州西湖》被选印成特种小型张邮票在华盛顿举办的二十届世界邮政博览会和中国杭州同时发行。并先后获得“中日书画交流展金奖”“20世纪亚太艺术大展银奖”“世界华人艺术大奖”,2000年又获美国亚太艺术中心颁发的“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获“第五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1978年因创作《水乡的节日》一画在写生中发现周庄,并把周庄介绍给世人,被评论界称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获得周庄荣誉镇民的称号。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江苏省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大英帝国博物馆等诸多中外美术馆、美术学院和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夫人及社会名人等私人收藏家收藏了他的作品。2006年4月15日,在法国朗布依埃市博物馆举行的“巴黎·中国美术周”开幕式上,杨明义代表中国美术家代表团把他的江南水乡作品送给巴黎朗布依埃市市长。2008年《姑苏瑞雪夜》入选法国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经法国美术家协会严格评选荣获特别独立艺术家大奖。并将此画捐赠给自己的家乡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0年荣获艺术之巅中国画十大年度人物,2018年获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和文联颁发的最高艺术成就奖,2020年获得法国巴黎艺术学院ESLAP学术委员会严格评选的终身艺术成就勋章。自1989年起,杨明义曾出版《心帆飞扬-杨明义的江河湖海》《大义》《杨明义的艺术世界》《苏州渔歌》《杨明义画周庄》《绝版的江南》《江南百桥图》《杨明义写生作品集》《水墨水乡》《近日楼散记》《“叶茂”杨明义书法集》《诗画江南》等四十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