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cm×108cm
平版
2013
通过矩阵人群,张敏杰以不同艺术方式歌颂赞美了人类生命力量。因此,他的矩阵总是以大量的人为特征,这些人只是艺术家信息升华的隐喻。他首先以戏剧布景设计师的身份展示了他对艺术表达的推动力,并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深化了他的艺术研究,于1990年毕业于图形版画专业。在戏剧中获得的经验无疑决定了他未来的艺术探索,因为张敏杰以舞台为主题创作了几部杰作。
他通过戏剧舞台多棱镜展示了生命的循环和漩涡。从日常生活到世界历史事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象征性的叙事,其中包含大量的人文、宗教和历史信息,并使用非常卓越的世界名作。通过将它们融入自己的图形研究中,他在重新诠释艺术视野的背景下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通过他的作品,他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美丽和独特性、历史事件、重要的传统习俗、中国人民历史和生活的摘录以及世界艺术和建筑杰作(广场上的舞蹈No.2、No.3)。通过进化、历史和多元文化的交叉,他将多种版画结合在一起,以表达他的象征性信息。张敏杰不仅是中国的民族遗产,也是世界遗产的守护者。
作者通过复杂的版画技术语言,揭示了木刻、蚀刻、平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的技术工艺,以及具有独创性的通才的思想视野的复杂性。张是一位以他的作品唤醒和提高公众意识的图形学者。他邀请我们暂停一下,开始他想象中的沉思之旅。他带领我们对人类的命运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思考(梦想之船,2014)。
木雕技术最早的作品灵感来自艺术家对年轻人的回忆,张在回忆中描绘了中国人民的农村生活和习俗(《中国记忆》,2017年)。遗产是鼓励的种子,而新的生活经历和新获得的知识是每个新周期的灵感和动力。游记成为作者的艺术日记,记录了思想和经历的短暂时刻。关于他家乡的艺术日记,如《云南日记》(2013)或《云舍—土家第一村》(2019),似乎是由一种复杂的纽带编织而成的记录,其图形雕刻的柔软性和微小的流动性有助于给人一种幻觉的印象。
与国际艺术家的相遇激发了张将西方文化的影响融入到他的中国传统版画中,从而创造了一种完全真实的艺术表达。
每幅作品都是一个由多名艺术演员组成的复杂舞台,他在舞台上突出了正在工作、战斗、跳舞或锻炼的人,以及传达艺术家当前想法的人。张的作品很有活力。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倍增的人物几乎被简化为一个符号的形式。令人联想到没有面部特征或具有非个人面具特征的木制和粘土雕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给一个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注入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并赋予了它完整性。作者使用多个印版来实现引人注目的三维效果。有时它们是带有微妙色彩的黑白印刷品,有时它们是单色的大地色调,为古代历史回顾展增添了戏剧性的氛围。(《奔跑的人群No.1》1993年,《墙No.3》1994年)。
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由多个帧组成的几个历史场景,每个帧都是一个单独的故事,与下一个帧相互作用。在循环场景中,人群的中心总是有一个历史艺术作品的中心主题,如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像》或《最后的审判》或《西斯廷教堂的人的创造》、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雕塑与描绘。这些中心主题只是张思想和信息的化身。
舞台系列No.3
75cm×100cm
平版
2014年
在作品中,张研究的是集体的社会愿望,即需要通过历史的棱镜,他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变性,人性本质上是好的,但也是转瞬即逝的。它往往指向大众的易感性,他们不进行批判性思考,只是出于对判断、无知、接受或贪婪的恐惧而追随大众的想法。通过众多人的动态相互关系,他探索了社会的精神层次,它的肤浅、虚假的辉煌,但同时也探索了人类奇妙心灵的无限可能性。每一个周期,以及每一件作品,都向我们揭示了他超现实世界的所有复杂性。这是对作者所有精心构思和复杂构思的信息的暗示性反映(《游移》,2013,《寻找》,2014)。
在《飞行者》中,艺术家强调了人类对自由的基本需求,对发现新视野的需求,对知识和新体验的需求和渴望。飞行物体总是一个象征,一个谜,一个既让人惊讶又让人害怕的未知事物。飞行器是艺术家通过图形情节质疑的对知识的追求的另一个化身。
舞蹈与中国传统紧密相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戏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蹈场景是艺术家对这种艺术形式所提供的美、感觉和满足感的更轻松的反思的一部分。它们也是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会错过谈论个人的情感、认知、社会或身体整合。
舞台系列No.10
75cm×100cm
平版
2017年
每当他通过历史、家园场景、错综复杂的组合矩阵场景、墙壁符号、传单或舞蹈进行叙述时,张都会促使观众反思人类的遭遇、道德价值观以及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索。
张敏杰,一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一位极其精确的雕刻师,一位通过他的描绘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联系起来的人,旨在促进跨文化对话,搭建新的桥梁。在博物馆成立30周年之际举办的张敏杰展览,证实了戈里察博物馆创始人的远见卓识,他们无私地打开了藏品的大门,使更广泛的文化公众能够跟上现代世界的步伐,并希望艺术和跨文化合作始终是人与艺术家的交汇点。
(文/热利卡·马克洛夫,波黑利夫诺市美术博物馆学术主持)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