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一场精彩的艺术分享会在江阴美术馆圆满举行。本次分享会由陈亮先生主持,以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京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于量两位艺术家对话的形式进行,针对写生与创作、传统与现代、艺术风格转变等话题进行探讨,为现场艺术爱好者们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周京新(左)与于量(右)创作对谈
于量:从您的作品和您的艺术经历中可见三个独立:独立的人格精神,独立的生活趣味,独立的艺术追求。请您谈谈此种精神内核的形成背景等因素。
周京新:独立首先应该有一种自然而认真的状态,自然而认真地去思考、去体验、去呈现。这对于自己要非常明确,而且要能够做到持续的明确,这种明确可能不仅是认识到了某一种艺术方向,某一种探索的角度,还要脚踏实地的去做,最关键的是看你能不能做到。所以对于我来说,独立首先是让自己有一个有质量的艺术状态,先做好自己,才有资格向别人展示。
于量:近期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了您1989年创作的工笔作品《西游记》。记得您当时住在学校的“筒子楼”里,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您却一直顶着压力,拒绝服从市场规则,一直保持“在路上”的探索状态。您是如何做的?内心是否有过挣扎或是迷茫?
周京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的画有了一些市场,但我当时觉得自己画的不够好,还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所以有人来买我的画的时候,我会很警觉,生怕自己被钱搞昏了头。写意(作品)我总是尽量少卖,工笔的干脆就不卖,有外商要我复制工笔作品,虽然价格不低,但我坚持一一回绝。我觉得生活有所改善就可以了,绝不能因为要多赚钱就粗制滥造,那是在毁自己。这一点,我内心从来没有挣扎或是迷茫过,一直在坚持。
于量:周老师,您从早期《水浒组画》《西游记》等工笔重彩创作,转型到《战洪图》为代表的纯水墨画风,让我们感觉有着一种技法层面的断裂感,颠覆性的实验意识贯穿始终。尤其《战洪图》以块面运笔取代线条运笔,打破了“线等于笔墨”的固有认知,这种改变源于什么样的一个契机?
周京新:第九届全国美展让我的《战洪图》有了一个展示的机会,前三届我的作品全都是工笔,但这次的《战洪图》原本不是专为九届全国美展画的,是因为我被那一年解放军战士英勇抗洪事迹感动,情不自禁突发的一个创作,这个题材正好与我正在摸索的“水墨雕塑”语言高度吻合,汹涌的洪涛中解放军战士组成了一堵人墙,好似一座铜墙铁壁挡住洪水。我这种“化线为面”的笔墨语言构建从起步到《战洪图》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还在不断丰富完善。
于量:您提出过笔墨的四大特性:写性、工性、天性、我性,此四维构建了您笔墨的四大特征。同样在您的作品中写意精神与现代造型语言融合无碍,也彰显了质感丰富性与书写流畅性的矛盾统一。您是如何平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思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