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贾广健&王辅民双个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展期至7月31日

“贾广健&王辅民双个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展期至7月31日
2025-07-11 12:00:4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他借鉴传统社火的色彩、造型(如脸谱、高跷、舞龙),但以水墨的晕染、线条重构画面,使民间艺术脱离单纯的“民俗符号”,进入当代审美语境。王辅民在创作中强调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将人物的群体性狂欢与个体的精神状态结合起来,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荒诞和批判意味。画作常常聚焦于“人”,通过社火中的角色展现民间生活的喜怒哀乐,体现的是土地、季节、信仰与人性交织而成的盛大仪式。在其水墨艺术中,社火不仅是民俗符号的再现,更是对“人”的深刻观照——那些秧歌舞者、秧歌队、高跷艺人的身影,承载着民间最真实的喜怒哀乐,成为生命的诗意表达。

22.jpg

社火系列 45×48cm 2017年

在全球化的今天,他的创作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社火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形式延续。王辅民并未直接复制社火的脸谱、服饰或舞蹈动作,而是提取其核心象征符号,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当代水墨元素。“祈福”是社火的核心功能,也是王辅民作品的精神内核。他的画作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仪式,传递着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传统社火具有强烈的仪式性,而王辅民通过水墨的流动感使静态绘画具有动态的仪式感。王辅民转译的本质,是将水墨创作过程本身升华为一种元仪式,画家运笔时提按呼吸的节奏,与社会表演的韵律同构。

20240105105826437148.jpg

社火系列 136×68cm 2023年

王辅民的水墨社火方式并非对传统的固化保存,而是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当代水墨艺术场域,他用水墨的形式语言置换民俗的原始形式。他的艺术“活态”模式使社火不再是被博物馆化的遗产,而成为可自我演化的活态传统,这种创作路径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文/刘军平,2025年荷月于北京

19.jpg

角色·现实·境遇组画二 136×204cm 2024年

关键词:贾广健,王辅民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