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封治国的相识,缘于他在中国美院全山石油画创研班的学习期间,我常常会去教室看他们作画。2015年夏,全山石先生带领他们去俄罗斯考察实践,他们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时,我与他们汇合。我也有二十余天参与了全老师带领下的彼得堡艺术研学之旅。我们一起参观冬宫、俄罗斯博物馆,一起观看芭蕾舞天鹅湖,一起写生。封治国给我的印象是非常用功而善于思考,同时又乐观幽默的。那时我也非常珍惜难得的机会,带着水彩工具去写生,一天至少要画两幅。彼得堡的夏天日长夜短,我就早早起床去涅瓦河畔画风景,有好几次碰到封治国也在画涅瓦河之晨。那时候大概是早上四五点钟,很多人都还在睡觉,可见封治国的用功。他善于思考表现在每到一处,他会写一些游记或随笔,记录下参观考察和写生实践的经历和感受。后来,全山石艺术中心创办了不定期刊物《油画研究》,邀请了封治国、杨振宇为编委会成员,我也忝列其中,所以经常有机会一起讨论全老师对每一期的编辑主张和要旨,讨论如何组稿和撰稿。他不仅根据办刊宗旨积极向国内专家约稿,自己还亲力亲为撰写过不少有分量的文章。
跟随全山石先生圣彼得堡艺术研学
在深入的接触过程中,我对封治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他的美术评论,也搜集过他的一些资料,但总觉得无从下笔,因为他身上的信息量太大,很难用一篇文字去统摄和概括。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者型画家,是一个在艺术、理论、教学、行政上齐头并进的多面手。他还要经常出席大大小小的画展开幕式,并作发言,是个社会活动频繁的画家。有时候我想,一个人哪来的三头六臂,能对付这么多的事情,可他总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容不迫,自如应对。
最近,他连续出版了几本著作,承蒙不吝赐赠,我拜读了其中一些章节,其文笔之精悍,文思之泉涌,令人拍案惊奇。尤其是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重新修订增补的八十多万字的煌煌巨著、新版《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从一个独特的鉴藏角度切入美术史,稽古钩沉,爬罗剔抉,梳理出项元汴书画艺术鉴藏为线脉的中国美术史上下文关系,得出一段正统与规范的中国书画代表作案例。读着这样的书,封治国的形象又浮现出来。他的画与他的学养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于是,再次提笔写下这篇文字,但也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一、真诚观世落地生活
2025年4月10日,华茂教育典藏全山石油画创研班作品展在宁波华茂美术馆开幕,当天下午举办了一场“主题性创作与艺术教育”研讨会。澎湃新闻总编顾村言在发言中提到修辞立其诚,指出真诚在主题性创作中的重要性。他以封治国作为案例,认为其创作皆为身边的人和事,即便历史画创作也是他熟悉深研的那一段历史,所以光就这一点而言,他是真诚的。顾村言先生所言诚然。
《有涯之生——青年艺术史学者》,布面油画,180X120cm,2009年
封治国《有涯之生系列》画的是中国美院的同事、朋友,这些以全身像构成的肖像长廊,展示了美术学院一批精英的风采。有一次全山石先生当面表扬了封治国,在人物造型上很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在这组人物肖像中,展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许有人说“典型理论“已经过时了。可他近年来的一系列创作正践履了这一理论。我和一位画家朋友曾聊起当代艺坛的老生常谈,频繁出现的“超越”一词时,他说无所谓“超越”,不要说超越前人的经典,你连自己也无法超越。你攀了一个高峰,你能说超越和征服了自然吗?你如果没有敬畏,那就是狂妄。同样,你不能奢谈超越自我,你能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就是绘画的为己之学。我对此信以为然。那么对待历史上的一些经典艺术理论,如典型论亦然,你不能说过时了,要来一套新的方法论去取代。其实,你只要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那么你把典型论实践好就很了不得了。封治国是美术理论史论家,对此他自然有他的判断和拿捏。
《有涯之生——青年雕塑家夏学兵》,布面油画,190X130cm,2011年
在《有涯之生》中他塑造的人物正是画家或理论家在富有典型的工作室中的形象。在他笔下,万木春的凝神玄思、吕品昌的若有所思、夏学斌的遥想神思、任渭长的入定静思等,都设定在他们生活、创作、起居之所的典型环境中,虽然着笔于画家理论家的“思”,却各各不同,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差异。《朋友圈》是《有涯之生》的自然延展和提升。这幅群像画中,有他的学生,有他的朋友,是他《有涯之生》系列的演绎。“都是我身边的人,我把大家叫过来,很随意地就开始油画写生了,这幅画上,只有环境是虚构的。”因为有《有涯之生》的系列铺垫,这幅画他驾轻就熟,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这幅群像。封治国感慨自己的朋友圈人物塑造,说:“我喜欢画自己身边的人。我欣赏他们的形象,熟悉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在一遍遍画他们肖像的同时,我也又一次走进了朋友的世界。”
《南山肖像——万木春》布面油画
《南山肖像——孔国桥》布面油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大意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庄子接着说: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精疲力竭。也许人们认为庄子的思想有某种消极的因素,其实庄子是反对人们疲于追逐琐碎庞杂的知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数据知识信息),而更应注重培养和生成人生的智慧。封治国在其《有涯之生》系列中以有涯观无涯,则生命虽有涯,艺理之道无涯。他的潜台词是要表达儒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超然物外的逍遥和积极入世的态度。他笔下的同道朋友都殚精竭虑去探索艺理之道,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那些艺理成果和艺理之道将会融注于历史的长河中……
在《古竹调查》、《五夫日记》中,他把笔触伸向故乡的父老,他以“调查”和“日记”为题,显示了他的创作态度。他是以田野调查式的形象考古方式,去记录一代质朴的农民,展现他们勤劳和智慧。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守望故乡的农民,以倔强的意志维系着人与土地的深情厚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封治国不是象有的画家以当代艺术自居把农民工形象画成畸变的形态以博眼球。这一系列的集大成者是他前些年回故乡画的大型人物群像写生《傩戏》等组画。此时,他的画幅上更深刻地聚集天、地、人、神四维空间的某种神秘。傩戏是最早的戏剧形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存,它仍存活于乡间的文化风俗中。这些头戴面具的演员在表演中或许已褪去巫术的成分,但留存下人与天地之间的某种对话。封治国要记录这些濒危戏剧的表演者,以表达一种“复魅”的审美意象和对乡土文化的人文关怀。
《古竹调查——刘老头》,布面油画,100X100cm,2017年
《古竹调查——刘添富像》,布面油画,100X100cm,2017年
他的另一组人物《之间》表现的是一对对的人物关系,从关系维度去揭示主体间性。看似没有直接的神情相接、姿态呼应和交流,但空气中弥漫着他们之间彼此惺惺戚戚的友情对话。这组人物系列的升华,体现在他的代表作《艺术的故事》上,画的是两位中外艺术史论家贡布里奇和范景中之间的故事。虽然两个人也没有直接的交流,但空气中充满着亲和与张力。当年,经范景中先生的译介,一夜之间贡布里奇成为中国艺术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艺术的故事》、《艺术与幻觉》、《艺术与错觉》、《秩序感》等几乎成了画家人手一册的枕边书,言必称贡布里奇。“图式先于匹配”成了画家的口头禅,仿佛这样才有艺术范。后来中国美院接受了贡布里奇图书文献的捐赠,还专门建立了贡布里奇研究中心和图书馆。封治国是范景中先生博士研究生。他在这幅画中以范景中致敬贡布里奇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师傅和师爷的致敬。艺术的故事就是传承的故事,也是交流的故事。传承是历时性层面的,交流是共时性层面的,故事正是取其交叉的主体间性的那个点。封治国说:“这幅作品我送给了老师范景中先生,以表达学生的敬意。范老师十分珍视,几经考虑,他把草图连同自己的部分藏书,计划一道捐献给中国美术学院贡布里希图书馆,在老师看来,那里才是最合适的地方。”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这幅画荣获油画最高奖——银奖(金奖空缺)。
《之间—曾经师生》,布面油画,200X100cm,2012年
《之间之二》,布面油画,200X100cm,2013年
《艺术的故事》‘布面油画,220X80cm,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银奖(金奖空缺),第十四届浙江省美展金奖
全山石先生与封治国在展厅现场合影
在以上创作中,造型成为封治国的一大课题。在《重提“造型”——关于具象绘画创作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封治国指出造型问题是美术史的核心问题,造型活动亦是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中国当代具象绘画的一个突出问题即“造型”异化为“照形”。他试图以艺术史为线索进行探讨,认为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其间所隐藏的造型观念是一以贯之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鸿沟。艺术家造型活动的全部内容,都是在客体—艺术史—主体三者之间展开。当具象绘画不再与观看发生联系,而是直接复制图像,造型的扁平化、浅薄化、图像化也就在所难免。
正是由于这一锐见,封治国在创作中力避图像化造型,力避Ai P图组合,而是注重直接的人物写生。
二、中西融通致敬传统
中西文化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并非完全对立。想必封治国铭记着国立艺术院林风眠院长的四句教:“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封治国的艺术实践正是沿着这四句教的精神而努力精进的。他的《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是他整理中国艺术的重要成果。他的导师范景中先生指出历史上的收藏家的鉴藏对于艺术的创作和艺术史形状的影响。收藏家的藏品中藏有半部美术史。而封治国正是由此切入,发现了项元汴收藏的是中国书画的一段“正统和规范”,是可传之统和能统之传。
在封治国的艺术创作中,也秉承这种可传之统和能统之传。尤为可嘉的是他从中西两个传统中去汲取滋养,且能左右逢源。“从两个传统中汲取滋养”是他的创研班导师全山石先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并经常教导给学员的。全山石先生从敦煌北魏石窟壁画中发现一种与西方体积造型一致的畅写笔意,通过临摹发挥出油画语言的写意性精神,另一方面闻到道寻源,追溯油画艺术的来龙去脉,形成广博的艺术修养,熔铸于画作之中,形成油画本体语言的独特滋味。在导师的影响下,封治国也把笔触探入两个传统中去,他的创作追求既注重造型,又注重色彩,既与古同游,又入古出新。
用油画语言塑造时代风貌,讲述中国故事是他的创作初衷和取向。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油画作品《春雷·1990》中,画作为了展现20世纪90年代初苏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了乡镇企业大规模招工的场景,反映了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作用。
2017年底,“文化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的选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落在了画家封治国的头上。组织者认为封治国经常在农村画人物写生,对农民形象有一定积累,于是直接建议封治国选择画苏南的乡镇企业。封治国当时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懵懵懂懂地便把创作任务接受了下来。
封治国一系列主题性创作作品中其实隐藏了一条创作主线,那就是始终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表现对象,尽力追求绘画的人文气质和经典气息。同时,这些历史画的主题也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而这次接受“乡镇企业”题材的创作重任,封治国竟一时陷入了困境,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客观地说,倘若以小说或影视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更能延展时空的厚度,较为立体而全面地把乡镇企业的创业史表达出来。然而,绘画的有限平面空间,去传达一个具有宏大叙事的题材,确实难以承载和驾驭。第一轮评审时,封治国的草图因氛围太像高考公榜而被否定。专家们建议以三联的形式,将改革时开放以来的著名乡镇企业家和农民大众置于画面中心,同时两翼展开乡镇企业的典型场景,这样能有效增加辨识度。封治国犹豫后接受了这一建议,顺着这一思路连续创作了四、五套草图并在北京第一轮评审时顺利通过。不过,他内心依然不满足于此,试图在此基础上再有所突破。这时,孙景刚教授给他出了一个点子,提出表现乡镇企业要找到体现主题的切入点,不妨去描绘乡镇企业的招工现场,它在绘画上也拥有较大的表现空间。2017年11月,著名党史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刘金田先生来杭州指导创研班教学。刘金田先生同时也是著名的邓小平研究专家,他不仅著作等身,还具备丰富的创作经验,他曾担任《邓小平》《中国1978—2008》等大型文献纪录片的总撰稿,成果丰沛。他不仅熟悉相关历史与政策问题,也善于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揭示问题要害。刘金田先生针对封治国的选题,非常支持从招工切入去表现这一重要思路。他认为乡镇企业的重要历史贡献之一,便是极大解放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招工的场景能很好反应这一特点。封治国终于找到了题材和主题的突破点。于是,画家推翻了已审核通过的草图,再起炉灶。为了画好这幅画,封治国前往无锡等地调研,进一步熟悉农民形象。他又前往福建泰宁和故乡南丰写生,深扎生活、深入体验。这些前期积累对后期的创作十分关键。2018年年初,画家在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考察参观,中国的第一家乡镇企业——无锡春雷造船厂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正是在这里,他的脑中突然冒出“春雷·1990”这一画题。于是“无锡春雷......"作为企业的招牌而出现在画面中,作为画面所隐藏的一个画眼。“春雷”不仅是实指,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象征着乡镇企业这一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将迎来农村改革开放的春天。这正是这幅画鲜明的主题所在。该画反映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以苏南地区乡镇企业招工为表现内容,是为了突出它在中国乡镇企业中的特殊地位。画面中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乡镇企业招工的场景热闹非凡。画面采取水平线构图,人物都被安排再一个横向宽幅的画面中。但画家并非平均用力,画面被分为三组:近景中心部分是乡镇企业的厂长正在向群众进行宣传,各色农民群众向他靠拢,有的在听他讲话,有的在认真填表。画家希望画面不能有概念性地进行图解,而是努力营造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远景的横幅,选择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一标语,这实际上是对乡镇企业特点的一个高度概括,体现了时代的气息,准确传达出特定时期的年代感;画面的中景是各式人等,有的从他乡辗转而来,刚放下行囊;有的在广告栏前正在看招工广告;还有几个学生模样的人,也加入到招工的人群中,他们或许是落榜的高中毕业生,或许是刚刚毕业、踌躇满志的大学生,在乡镇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们是十分重要的人才基础。人物形象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头戏。在这幅作品中,人物随着不同的身份,而显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厂长穿着中山装侃侃而谈,厂长正宣说着工厂的前景和所需招工的岗位;前来应招的人们中既有人充满期待,也有人持怀疑态度,中心的女主角正努力伸出手臂希望得到一份报名表,左右两侧的人物则或在商量、讨论,或在仔细阅读招工启事,他们还有的正从远方兴奋地向现场赶来,也有类似的“吃瓜群众”,他们并不关心招工本身,而是热情地与乡亲聊天……画面的背景基本取材于画家的故乡,那里的老街还有不少八、九十年代的建筑,画家尽可能将那些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特征融入画面。《春雷·1990》也包含了画家对色彩研究所付出的努力。乡镇企业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重要的经济现象,被誉之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目前,面对世界形势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提出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思路,乡村振兴将成为投资和拉动内需的广阔天地。相信中国农民又会有更多更新的伟大创造!
《春雷·1990》布面油画,250X525cm 2019年
封治国从中西两个传统中汲取滋养,把掌握好油画语言和表现方式,说好中国故事当作自己主题性创作的使命。近年来封治国还创作了《国美春秋——端阳》、《南昌起义》等重磅作品。
封治国在《文化主体与语言本体——关于新时代中国油画主体性建构的几点思考》中提出了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建构的问题。他试图重新反思和定义“中国油画”。认为“中国油画”不仅是地理意义上“中国”油画,而应该是有鲜明中国文化品格、鲜明中国审美气质、鲜明中国价值体系的中国油画,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主体性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建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中国油画”不仅是关于中国题材、中国人物、中国山水的创作形态,也是厚植于中国文化主体及油画语言本体的学术形态。
请横屏欣赏
《国美春秋——端阳》布面油画 900×300cm 2018年
封治国是这样思考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他用最大的功力打入两个传统,把自己汇入到中国油画家集体跋涉的漫漫之旅中,又以最大的勇气进行不断地上下求索,创作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主题性创作。
三、人文关怀境界阔达
《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疏:“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封治国作为一位学者型画家,作品中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主要体现在他的《孤山证印》、《吴阊雅集——明代书画艺术》、《一代风范——首届浙江籍中央研究院院士》、《特列恰科夫的课堂》等作品中。
嘉兴项元汴的收藏以其数量之巨、品质之高,冠绝一代。他是中国书画收藏史上最重要的鉴藏家之一,对后世认识中国书画的传统,影响极大。封治国《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的出版,立刻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一部令人瞩目的著作。为了这部著作,封治国深入嘉兴考察,结交地方贤达,发现并利用了过去鲜为人知的项氏家谱,对项元汴的交游下了很大的文献考订功夫。几乎同时,他以同样的主题——“与古同游”,用油画的语言表现了一场书画鉴藏活动,在《吴阊雅集——明代书画艺术》这幅画中,画家把沈周放在明代的一次书画鉴藏活动的主角位置,并把场境放设置在江南园林虎丘的千人石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中去表现,画面聚集起嘉兴、无锡、苏州一带的文人学士,构图上采取了横向平行展开的方式展示鉴藏书画的雅集的活动。整人物之间的组合关系与整体的黑白灰节奏以及幽绿娴雅的色调非常吻合。画家以形象的语言,深邃的洞见成功地再现了江南书画鉴藏广阔生动的历史图景和明代文人的真实生态。
封治国,《吴阊雅集——明代书画艺术》,2016年,布面油画,270厘米×440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孤山证印》表现了西泠印社的开山鼻祖吴昌硕及西泠艺社的前辈先贤的一组群像。西泠印社,地处孤山南麓,湖山胜处。钱塘诸贤,结社于此。封治国截取西泠诸贤在雅致的书房里研读、交流、品鉴、论道,展现了有一个文人的雅集。所谓证印,即以印石证史、征心、印证艺道人文的光辉。
《孤山证印——西泠印社的先贤》,布面油画,250×230cm 2017年
《特列恰科夫的课堂》记录了全山石先生带着第一届中国美院全山石油画创研班学员俄罗斯游学,把课堂搬到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的一幕,已届耄耋之年的全山石先生正在世界著名画家油画原作前给他的弟子们上课,导师谆谆教诲,连同封治国本人在内的学员们洗耳恭听,这是中国艺术教育的一幕奇观,被封治国栩栩如生地再现在画布上。
《特列恰科夫的课堂》,布面油画2025年
封治国人物画创作的核心是通过绘画去体现传统人文气质,发自内心地传达对一代代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关照与悲悯。这些知识分子,其生也有涯,而其追求的艺道则浩渺无涯,他们的探索和成果留给后人成为不朽的人文精神,永垂于世,散发光芒。在这璀璨的文化星空中,封治国本人也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熠熠闪烁。
(文/王文杰)
笔者与封治国在圣彼得堡合影
画家简介
封治国,1977年9月生于江西南丰。1995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本院油画研究生,200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1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结业于全山石油画高级研修班。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院院务委员。
曾获得“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银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浙江美术奖”金奖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都美术馆、北京合艺典藏有限公司、江西699艺术中心、宁波华茂美术馆及多家专业画廊、私人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