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源起,从秦岭南麓到江海交汇的文明脉络
汉江的故事,始于陕西秦岭南麓一块状如卧牛的钟乳石下。三股细微的清流从岩石缝的青翠苔藓中渗出,如汉水的“种子”滴落浅池,恰似800里秦岭生生不息的脉搏。这涓涓细流一路生长壮大,穿越秦岭大巴山区,经陕西汉中、安康,过湖北丹江口、襄阳、仙桃,最终抵达武汉,1577公里的旅程里,它从细流汇成涛涛江水,在汉阳南岸嘴与长江相拥,直至从上海长江口奔涌入东海。
这条河流不仅源起自然,更承载着文明的重量。上溯2231年,刘邦以汉中为根基励精图治,终建大汉王朝,“汉族”“汉语”“汉文化”自此扎根世界,汉江也成为汉民族的精神符号,是串联中华文明、见证南北融合的血脉,以“汉”为名,丈量着东方文化的深度与广度,铸就了民族的脊梁。
王心耀,以笔墨为舟载汉江魂韵入画境
作为汤湖美术馆馆长、深耕水墨水韵的画家,王心耀的笔触始终与汉江的脉搏同频。他笔下的《江汉水韵》,从不是简单的水纹描摹——那些流动的线条里,藏着秦岭南麓初源的清冽,含着穿峡越谷的坚韧,更融着楚文化独有的炽烈与深邃。他偏爱以红与黑入画,红是汉江两岸的丹霞映水,黑是河床深处的历史沉淀,两种色彩在宣纸上晕染,恰如汉江流域文明的碰撞与共生。
在王心耀眼中,东方文化的根脉藏在“感觉”里,而非逻辑的堆砌。“中国人看水,看的是流动里的意境,是千年文明的呼吸。”这份对水的敬畏与理解,让他的创作始终围绕“汉江魂”展开,也让他对“东方无界”有着独到的注解:美从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像汉江汇流般,在融合中生长出新的生命力。
水墨与东方精酿,汉江基因里的美学共生
当王心耀遇见库姆巴特,两条看似不相交的线索因“汉江”而紧密相扣。库姆巴特在传承德国纯酿精髓的基础上,甄选全球顶级原料,融合汉江之水,德国工艺的严谨与东方美学的灵动相辅相成,酿出真正的东方味道的精酿啤酒。他敏锐捕捉到品牌引以为傲的“汉江基因”——那不仅是酿造用水的溯源,更是对汉江精神的呼应:如同汉江从细流成长为巨川,正践行着“勇于担当与不断进取”的文化传承。
“库姆巴特东方精酿,妙在‘不刻意’。”王心耀如此解读,“西方工艺是骨架,东方味觉是血肉,而水韵是灵魂,三者相融就像笔墨遇宣纸,自然晕染出全新意境。”他畅想用水墨水纹重构品牌空间:“让到达库姆巴特场景的人一抬头,就像站在汉江岸边,看得到秦岭南麓的清冽,感得到800里秦岭的脉搏,酒还没喝,先醉在文明与生活共生的意境里。”
从秦岭南麓的一滴清泉,到画布上的流动水纹,再到酒液里的回甘,汉江的故事从未间断。王心耀以笔墨为桥,库姆巴特以精酿为媒,让这条河流的魂韵在当代生活里继续流淌——这便是“东方无界美学共生”的真谛:让传统的根脉在现代土壤里自然生长,让文明的味道,在每一口、每一眼中,都生生不息。
(来源:库姆巴特公众号)
画家简介
王心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湖北省美术与设计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江汉大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人民政府文史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任《幸福》杂志主编,江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设计学院院长、美术学院院长,武汉市人民政府文史馆书画院院长,汤湖美术馆馆长,@武汉2025轮值主席。
艺术作品《高原的祈祷》曾获“中国当代青年美展”金奖(中国国家博物馆),《老屋》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风》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山水》入选中国第三届油画展(中国美术馆),《中国风·红》特邀参加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全国美术作品展,《山河意象》被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主场馆收藏。
受邀参加国内外艺术大展,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机构及私人收藏。艺术成就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当代美术史文献集》。作品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等核心期刊及报刊上。出版多部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