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在探索中国画的当代表达中,独辟蹊径,将宋代院体画和文人画结合起来,作品兼具殿堂之美的形式和自由的人文精神。他又寻找到了既是纸又像绢的“金笺”和矿物颜料青金石,终于画出了让西方人读得懂的中国画,这种绘画形式也被西方人命名为了“新宋式”。
曹俊长期致力于“新宋式”作品的创作。在他看来,宋院体画多绘于绢上,因绢面附着力强,适合表现岩彩画的厚重质感;而水墨画则需依赖宣纸的长纤维特性,使墨色自由渗透,形成独特的墨韵。然而,如何找到一种既能承载文人画笔墨的灵动,又能稳固附着矿物颜料的材料,成为他创作中的关键问题。
经过反复尝试,曹俊最终选用了“金笺”作为载体。这种材料以帛为基底,表面覆盖自由交织的纤维,既具备绢的平整与韧性,又保留了宣纸的吸水性。通过调整纸张的湿度,他能够灵活控制其特性,使其在“生熟”之间转换。当需要精细刻画时,纸张表面干燥,笔触清晰可辨,矿物颜料得以层层叠加;而水墨的运用则让色彩与墨色自然交融,形成既具客观物象的精准描绘,又不失水墨意趣的效果。
曹俊,《春消息》,设色金笺,210cm×300cm
例如,在作品《春消息》中,水面的绿色以石色(矿物颜料)为基础,再以水色撞染,结合墨的调和,最终呈现出兼具写实与写意的独特风格。这种形式既延续了宋画造型的严谨,又注入了文人画的人文情怀。
近年来,“新宋式”创作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曹俊希望通过作品传递美的启迪,在他看来,这是画家能为世界带来的最珍贵的礼物。而这一风格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画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来源:视频号@旭润斋)
艺术家简介
曹俊,著名旅美艺术家、纽约拿苏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工作室导师。先后获得巴黎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金奖,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时代艺术创新奖”、日本国际元宇宙大会艺术论坛“国际前卫艺术领袖奖”、纽约杰出艺术家奖、洛杉矶杰出艺术家奖。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等中国重要展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学院美术馆、北京荣宝斋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代表作入编中、美大学教材,及《荣宝斋画谱》。作品《春消息》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荷语凝香》等作品陈列于新西兰国会及多国使馆。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学院、费尔费尔德大学、罗切斯特工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举办中国艺术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