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为中国美院版画系主任韩黎坤、青年版画家郑忠、中国美院版画系丝网工作室主任陈聿强、时为在读研究生的孔国桥
三、惊蛰时节的破晓
1994年春,杭州南山路218号的中国美院招待所,陈聿强教授清晨六点的敲门声,叩开了中国当代版画史的重要章节。当郑忠展开《惊蛰》系列时,其丝网版画特有的渐变层次与水墨的写意精神,在画面上奏响了视觉的奇妙交响。那些蛰伏在工厂岁月里的思考,化作雷霆万钧的玄色块面;南艺习得的构成法则,在银灰色的过渡中显影为诗意的留白。
这场临时起意的个展,像惊蛰时节的春雷震动西湖。中国美院的教授们在画前驻足两、三个小时,苏州版画院的老先生激动地掏出放大镜细究肌理,问这问那。当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版画》杂志用四个版面报道这个"横空出世"的丝网版画家时,人们才惊觉:那个在工厂车间“闭门造车”“活作耗”的“疯子”,早已在人们众口一词的诽议、孤独中完成了当代中国版画语言的基因重组。
从海安工厂到中国美院版画系画廊个展,这段6年孤旅印证着艺术最本真的规律: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主流视野之外,当学院派在既定轨道上精进时,某个车间里的异端实验,可能正在重构艺术的未来图景。郑忠的觉醒之路,恰似他笔下的惊蛰意象——在漫长的地底蛰伏后,终将以破土之势,为时代奉上惊艳的春雷。
这不?1996年文化部中国艺术交流中心在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发现了“郑忠版画”,一纸公文仿佛一张船票,从此让郑忠版画代表中国飘洋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