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结成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担负起唤醒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文艺抗战使命。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自建院伊始,便汇聚了王曼硕、王朝闻、张庚、葛一虹、贺敬之、李元庆、马可等一大批具有延安鲁艺背景的艺术家与学者;在传承延安鲁艺精神的基础上,持续积累并整理了一大批极具历史价值的红色艺术文献与作品,其中有一批珍贵的抗战文艺典藏。
7月16日开幕的“烽火艺魂——中国艺术研究院抗战文艺典藏展”就展现了这批典藏。展览共设“战歌震山河”“兰台唱金戈”“刀笔砺丰碑”三大板块,展出145件套抗战时期音乐、戏曲与美术领域的珍贵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彰显出抗战文艺工作者以艺魂点燃战斗烽火的家国担当,再现中国共产党凝聚民族力量奋勇抗争的壮阔史诗。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1939年春,冼星海读到光未然创作的400多行长诗《黄河颂》,深受感动。他在短短六昼夜内,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完成了《黄河大合唱》全曲的创作。作品以黄河的形象唤起民族共鸣,通过音乐语言展现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战歌震山河”展区陈列有冼星海多件创作手稿、日记以及使用过的钢笔、小提琴、钢琴等珍贵遗物。其中,特别展出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仅有的存世手稿——1939年“延安稿”与1941年“莫斯科稿”。这两份手稿忠实记录了作品的构思与修改历程,于2003年同时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通过合唱、独唱、朗诵等的综合表达,刻画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群像。冼星海在1939年的创作说明中坦言:“《黄河》的作法,在中国是第一次尝试,希望得到鼓励以后,更努力去创作。”
“延安稿”以简谱记谱,用粉连纸抄写,共66页。乐队编制依据鲁艺音乐系当时实际条件而设,使用了当时在鲁艺所能找到的所有乐器,包括笛、口琴、三弦、二胡、竹板、木鱼、钹、铃、鼓等民族乐器和小提琴、吉他等西洋乐器,此外,为了补充乐队低音声部和烘托氛围,还自制了一些极为特殊的“乐器”,形式朴素却极富表现力。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以简胜繁的战时艺术智慧。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析零指挥抗敌演剧三队首演,引起强烈反响;5月11日,在“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百余人合唱团、配以中西混合乐队,再度演绎该作。
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战火中加工、修订该曲,形成篇幅达202页的“莫斯科稿”交响合唱,采用五线谱,增加序曲,并配备庞大的管弦乐编制,更趋恢宏。这两个版本皆由冼星海手写成稿,此次展览中首次并列展出,为公众呈现了冼星海创作、修订《黄河大合唱》的全部历程。
▲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