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中国山水画历来是文人墨客寄情于物、观照内心的载体,它不仅是自然山水的摹写,更是创作者精神世界的外化。当代画家狄少英的山水作品,便在传统笔墨的根基上,融入了对自然的深度体悟与对时代精神的独特诠释,于咫尺画卷中铺展出气韵生动、意趣悠长的审美境界。
观狄少英的山水,首先被其笔墨的张力所吸引。他深谙传统“骨法用笔”之道,中锋行笔如锥画沙,线条刚劲中见柔韧,无论是勾勒山峦的轮廓,还是皴擦岩石的肌理,都透着一股沉着稳健的力道。其用墨更是层次丰富,焦、浓、重、淡、清五色交融,或泼墨写意,任墨色在宣纸上自然晕染,形成云雾缭绕、水汽氤氲的朦胧之美;或积墨叠加,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塑造山体的立体感,使画面既显苍茫厚重,又不失通透灵秀。这种“以笔立骨,以墨生韵”的技法,让他的山水既有宋画的严谨法度,又得元人写意的灵动,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
更难得的是,狄少英的山水并非对自然的简单复刻,而是经过了主观情感的提炼与重构。他笔下的山水,往往打破了具体地域的限制,却处处可见自然的本真。画面中,峰峦叠嶂间常有飞瀑流泉,或如银河倾泻,穿岩破石,奏响“清泉石上流”的天籁;或如细流蜿蜒,绕林而过,漾起“明月松间照”的诗意。近景处,古木苍劲,枝叶扶苏,偶有茅舍掩映其间,透着“采菊东篱下”的闲逸;远景里,远山如黛,隐于云雾之中,留白处似有无尽天地,引人遐思。这种“虚实相生”的构图,既展现了山水的空间层次,又营造出“画外有画”的意境,让观者仿佛置身其中,随画中山水一同呼吸,感受自然的生生不息。
狄少英的山水,更动人的是其画面中流淌的“意”。他的作品从不局限于对山水形态的描摹,而是将自然山水视为“道”的体现,在画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山水少有剑拔弩张的险峻,多是平和悠远的景致:晨曦中的山峦带着湿润的露水,暮色里的村落飘着袅袅炊烟,四季的更迭在画面中悄然流转,却始终透着一种从容自在的生命气息。这种对自然的温柔观照,源于他常年深入山川写生的积累——他踏遍名山大川,不只是记录风景,更在与山水的对话中体悟自然的规律与生命的本真,而后将这份体悟融入笔端,使画面超越了形的模仿,达到了“写心”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