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与理想的距离——张文惠的绘画释读
文惠将大众形象置入画中,让我们对日常状态的人与物产生了可感性。他的绘画素材像对生活的记录,既关注着周围人物的情绪,又注重视觉意识上的表达,再通过空间的营造,凸显出他视野中人物的形象,最终转化为画面人物的丰富精神世界。
首先,文惠笔下的人物与风景,承载着他以个人经验为基底所构建的艺术语言与绘画方式,让观者感受到一种纯净而又独特的画面质感。
文惠的绘画语言与艺术表现形式非常节制,给画面增添了独有的浓郁、温情和静谧观照,他把视角定格在那些普通人的身上,体现出创作者与物象之间的默契对语,显现出人文主义的温度。作品具有学院派绘画功底,但没有盲目固守所谓学院派规则,这种绘画意识体现出对写实与意象艺术临界点的思考。
《山里人系列78》100cm×100cm布面丙烯2025年
其次,文惠的绘画创作充分发挥了感知力,以克制却又恣意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意象美学内涵,强调图像秩序,关注情感对表现对象的主导功能,所描绘的物象更是心境的体现。他把视觉感受和心灵悸动化为艺术形象,并赋予其意象美感价值。表现形式语言的刻意控制和挥洒之间进行了有效掌控,给画面增添了书写感。
再者,他作品中的色彩氤氲美来自对过渡色控制,过渡色彩通常以冷灰色呈现,也是氤氲之美的来源。文惠的绘画色彩流动且彼此渗透,显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氤氲之气,游曳于实和意之间,形成了色彩饱满和氤氲优雅之间的视觉平衡。他的作品中,色彩已然不是记录与描摹,而是冲破形的拘束将瞬时个体主观感受赋予其中,强调的是人的直觉呈现和把控感受的能力,而非机械性的精准写实。
《山里人系列18》30cm×30cm布面油画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