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扇面作为中国画特有的形制,以其“形拘而意放”的特质,成为检验画家笔墨功夫与精神境界的试金石。中国画家陈灵均的写意花鸟画扇面,便在这盈尺之间,将传统文脉与个人心性熔铸为独特的艺术语言,于开合流转中,见花鸟之灵,显文人之韵。
观其扇面,首叹其构图的巧思。扇面的弧曲边缘本是天然的限制,陈灵均却将这种限制化为创作的契机,以“顺势而为”的智慧经营空间。他不刻意填满画面,而是让物象随扇面弧度自然生长,或一枝斜出,破扇缘而不露拘谨;或数笔淡染,留空白以引遐思。“计白当黑”的哲思在其笔下尤为鲜明——空白处非真空,而是云气的流动,是天光的洒落,是观者与画面呼吸相通的间隙。物象的疏密、虚实、藏露在扇面上形成微妙的平衡,看似随意的布局,实则暗合“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古训,于有限形制中开辟出无限的想象疆域,所谓“小中见大”的格局,便在这一收一放间自然显现。
笔墨是写意的灵魂,陈灵均的笔墨语言尤见心性。他的笔线不追求光滑圆熟,而贵“生涩”之意,中锋行笔如老树盘根,沉稳中藏着倔强的生命力,画枝则劲挺如屈铁,画叶则舒展如流云;侧锋擦染又带着几分随性,似不经意间扫过,却让花鸟的肌理生出自然的蓬松感。墨色的层次更是其独到之处,焦墨的凝练如点睛,宿墨的氤氲如笼雾,破墨的斑驳如带露,浓淡干湿在扇面上交织出草木的呼吸、禽鸟的灵动。这种笔墨不困于“形似”的桎梏,而是直抵“神似”的本真,让笔下的花鸟褪去自然形态的外壳,成为生命灵性的直观呈现,恰合古人“画贵有神”的真意。
更耐人寻味的是作品中浸润的文人风骨。陈灵均的扇面始终坚守“诗书画印”的传统文脉,将四者融作不可分割的整体。题跋多为自撰短章,或咏物寄情,或感怀天地,字迹清劲与画面笔墨相映成趣;印章虽小,或朱或白,总在虚实之间平衡画面,与物象、题字构成微妙的呼应。这种融合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精神的贯通——画面的简淡与题字的隽永相契,印章的古拙与笔墨的灵动相生,共同营造出“画中有诗”的意境。他笔下的花鸟从不孤立存在,而是与自然、与人心相照,鸟雀的从容、花木的疏朗,皆是文人理想中“物我相融”的写照,于细微处见天地,于寻常中显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