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自古文脉绵延,屈子离骚的浪漫情怀与曾侯乙编钟的礼乐精神,早已成为这片沃土难以改写的文化基因。而扎根这片沃土的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专业,经过百余年数代书画教育家的培元所形成的学科体系,正凸显了书与画两科的天然接亲,并日益显现出湖北书画家守正变革的精神。从全国这一专业领域审视,他们形成了人物、山水、花鸟三科鼎立的全学科并行发展的模式,尤其能够做到工笔与写意的双科并举;书法专业虽有待提升,但以书养画,以画润书的教研特点,则形成了当代书画专业教育的楚天气象。
就人、山、花全学科的体系化来说,人物画教学并未止步于传统粉本临摹,而是形成临摹+造型训练的结合路线。将西方视觉化造型与传统笔线的意象造型有机融为一体,较好解决了中西造型与方法的冲突问题。山水画教学也沿此形成,既承续“外师造化”,但“外师”之中又将西式写生融入其中;“中得心源”则将传统临摹及皴法研习贯穿始终,尤其是将现代水墨、青绿设色与抽象构成作为必修课程,使山水画教学将传统与现代打通。花鸟画教学注重“比德观物”的教研理念,教学实施既注重传统折枝图谱训练,也从写生予以图式破解。在材料实验中,没骨技法与综合材料碰撞,工写结合的教研形成了突破传统藩篱,又体现现代视觉经验的新教研模式。
中国画教学离不开最基础的技艺研究与训练,但完全停止在传统技艺研习,则不切当代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一方面传统“三矾九染”的工序必须掌握,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学过程贯穿矿物材料、化学材料及其他媒介材料的实验与探索。线描语言的提炼与体面造型的晕染,乃至线条与平面的纯化等,都力求形成现代中国画的教研体系。写意笔墨与长期训练还要与现代水墨的多重实验结合在一起,才能解决现代中国画笔墨与具有媒介特质的水墨意蕴结合问题。
显然,能够将传统写意笔墨与工笔勾染进行结合的教研,是注重视觉性造型和意象笔墨语言融为一体的教研思想使然。而落实到学科建设上,则是将基础课程设计与创作课程、实验课程有机铆焊在一起的教研理念。学院许多教师都力求将工笔与写意、传统与现代、教研与创作结合于一身,给了这种教研以最好,也是最有力的示范。
书法教育的“双轨制”是湖北美术学院书法教学的基本特点。所谓“双轨”就是帖学传统的现代创新、碑学传统的当代金石转化。帖学教学以“二王”体系为基础,不断培养学生对笔性、笔力和笔法相互制约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现代艺术的空间、结构概念融入其中;碑学教学以北碑体系为基础,培养学生对笔、刻、石关系相互转化与相互融通的理解,尤其是培养学生对雄健笔法与楚简率意在地书法文化的相互联通,注重将楚简的浪漫、平淡与心性的书写转化为一种教研理念与方法。书法教育不回避现代书法的教研探索,教学中持守文字的“释读性”与笔法的“书写性”底线,在字形解构与空间构成中保持笔墨意趣,既强化抽象书象的视觉张力,也注重文字符号作为情感承载的转化。
总之,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专业的学科体系与教研特色早已铸就成熟。这种学科体系既非简单的技法传承,也非盲目地推崇形式创新,而是在深入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教研的创造性转化。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并举,工笔与写意教研并重,以及书法教育的双轨并进,已成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专业学科建设积百余年历史而锤炼出的学术特点,其师生的科研创作成果业已通过为社会输送的大批高精尖人才,以及书画作品创作不断入选全国美展、全国书展并获奖而得到检验。当我们驻足于“极目楚天”——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作品展时,不难审视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更能鲜明感受到荆楚文脉在新时代的整体艺术风貌。
(文/尚辉,学术主持,中国美协美术与策展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于北京,来源:湖美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