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笔寒溪图》作者:王宇鹏纵16cm横11cm
钤印:宇鹏(朱文)
创作时间:2023年8月2日
《雲翼雅契》作者:邹方臣纵30cm横101cm
钤印:邹方臣印(白文)
创作时间:2025年8月7日
枯笔寒溪图
溪声如漱石桥幽,
云气漫随野径流。
三五茅檐藏碧岫,
万千木叶写清秋。
枯毫淡墨坡痕瘦,
逸笔疏烟鹤影浮。
欲问幽人何处去,
一川风月自春秋。
乙巳早秋于雲翼楼写此苍茫小景。
溪声漱石,
木叶吟秋,
枯毫淡墨间欲追宋元意趣。
(文/王宇鹏)
《枯笔寒溪图》以前所未有的满幅构图与枯淡笔墨,实现了王宇鹏先生艺术生涯中一次意味深长的美学突破。这幅作品表面上背离了画家广为人知的“留白哲学”,实则将留白的智慧隐于笔墨纵横之间,开创了“以密写空,以实喻虚”的更高境界。当我们借助心理学的视角走入这片苍茫景致,便会发现它不仅是一幅山水佳作,更是一幅用笔墨绘就的心灵地图,见证着艺术家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精神完形。
石桥作为画面的视觉锚点,以两道粗粝的石板结构劈开空间,石缝如岁月刻痕般清晰可辨,“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寂寥之境油然而生。在心理学解读体系中,桥往往象征过渡与连接,暗示创作者正处于某种重要的转型阶段。宇鹏先生此举可谓匠心独运:他不仅是在描绘一座实体桥梁,更是在构筑一座连接传统与当代、空灵与充盈的美学渡口。道路从桥头蜿蜒而上,形成明确的心理动线,引导观者视线深入画作核心——这仿佛是艺术家向我们发出共同探索的邀请。
画面中央的三间茅屋构成典型的多重房屋意象,在心理学投射中常代表个体不同层面的人格结构或人生追求。左侧屋舍沉稳内敛,暗示对传统的坚守;居中者炊烟袅袅,彰显现实创作的活力,“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生机隐约可感;右侧隐于碧岫者,则喻指尚未完全实现的审美理想。这种布局绝非随意,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精妙外化——既尊重传统根基,又立足当下实践,同时始终向往更高的艺术境界。赭石点染的窗牖犹如心灵之眼,于苍茫墨色中依然保持对世界的温暖感知,生动体现了画家“于枯寂处见生机”的美学理念。
“万千木叶写清秋”的散淡笔法形成了独特的集体意象。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见林不见树”的表现方式,暗示创作者更注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基因,而非个体表达。每一笔枯毫皴擦既是对自然物象的描摹,也是对传统文化血脉的深切呼唤。叶片在凋零中保持坚韧,于疏密间呼吸流动,“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苍茫意境扑面而来,宛如艺术家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的心理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