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平林漠漠——陆庆龙风景油画作品展”9月9日将在宜春美术馆开展

“平林漠漠——陆庆龙风景油画作品展”9月9日将在宜春美术馆开展
2025-09-08 11:37:5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1.jpg

展览信息

宜春美术馆展览系列之名家邀请展

平林漠漠——陆庆龙风景油画作品展

主办单位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

宜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宜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承办单位

宜春市美术家协会

宜春美术馆

宜春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

策展人

封治国

展览统筹

黎强、易乐、龙芬

展览陈列

余雨航、贾永健

展览组织

刘洋、曾庆凤

公共教育

付殷樱

展览协调

欧阳强、黎晓晗

展期

2025年9月9日至10月7日

地点

江西宜春美术馆1号展厅

开幕时间

2025年9月14日(周日)上午9:30

开幕地点

江西宜春美术馆二楼大厅

展览研讨会

时间

9月14日(周日)上午10:30

地点

宜春美术馆4楼会议室

2.jpg

前言

平林漠漠烟如织——陆庆龙的风景创作与启示

陆庆龙先生是当代著名艺术家,在油画和水彩两个领域均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最早以现实主义人物创作为美术界熟知,近年来,其风景作品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瞩目。策划陆庆龙先生的油画风景展到宜春举办,得到了他的热情支持。首先,我要向陆庆龙先生对江西美术的高情厚谊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里尔克看来,风景就是人走过的路和人生命的轨迹。一切山水倘若没有人的参与,不过是空空荡荡的舞台。他在《论“山水”》一文中说:“人们画的是风景,表现的却不是风景本身,而是人自己;风景成为人类情感的寄托,成为欢悦、素朴与虔诚的比喻——它变成了艺术。”陆庆龙风景创作的母题往往与他的故乡有关。射阳属于苏北平原,地势平坦,有着1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10万亩的滩涂湿地。“渺渺指平湖,烟波急望初”,范仲淹曾以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射阳湖开阔浩淼的景象。陆庆龙几乎所有的风景作品,都体现出他对“平远”审美特质的追求,他笔下的山水意象,几乎从不出现人物,如同里尔克所说的那般——“所有的一切都在等待着人的到来。人来到什么地方,一切就都后退,而把空地留给了人。”因而,陆庆龙的风景创作尽管并无人的存在,但他所表现的,却无疑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境界,这与他朴素、低调的个性极为吻合。

在丹纳的名著《艺术哲学》中,他曾将地理环境的因素作为影响艺术发展的三要素之一。这里不仅涉及地理、空间、环境与艺术家创作母题的关系,也涉及艺术家如何将自然地理转换为绘画语言的问题。北方山水催生了荆浩、范宽的伟大作品,南方山水则产生了董源、巨然的历史杰作,不同的地理地貌经过艺术家的绘画语言转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和创作图式,甚至进一步引发了材料与媒介的革命,我们所熟悉的水墨,在一定程度上就与南方烟云幻没的气候环境相适应。近现代以地理位置命名的各种画派,也显然代表了不同地域下的不同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如“长安画派”“岭南画派”等。在交通和资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的活动总是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痕迹,这是很好理解的。但美术史发展到今天,自然地理的因素还能在多大程度影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语言,不少人持怀疑态度,进而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熟视无睹,这是令人遗憾的。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曾若隐若现地存在一个“江西画派”,它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影响的创作流派,与其缺乏鲜明的面貌和缺乏有传承意义的代表性艺术家有密切关联。江西这片土地有着极好的自然资源,名山大川暂且不说,以红土为代表的土壤特点极为契合油画的色彩表现,然而,江西的风景或山水,除了少数艺术家有着明确的自觉追求,总体上并没有催生出更多成熟的艺术创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很显然,其中的核心并非题材的问题,而是对自然的语言转换问题——陆庆龙的绘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优秀案例。

庆龙的风景作品具有很强的辨识度,苏北平原在他的笔下,如同一幕幕诗性的画卷。图式简洁大方,色彩凝练饱满,空间开阔深远,画面气象萧疏,格调冷峻高古。庆龙的题材极为朴素,大多是随处可见的平凡景致,但他画得投入、画得深情。极简的色彩、极简的构成、极简的技巧,构成了陆庆龙风景绘画的主要特征,体现了艺术家对语言追求的高度自觉。庆龙的作品从不炫技,朴素的外表下隐藏着一双敏锐的眼睛,这使得他总能在寻常处洞见画意,在平凡处妙悟诗性。庆龙强调观察,注重提炼,因而,他的画面没有任何冗余的部分,所有精到的刻画和生动的细节都是通过用笔来实现的,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整体单纯的图式相得益彰,这就是庆龙的风景艺术之所以打动我们的关键所在。

相比较许多地域,苏北平原并不算好画,原因在于它的变化少、起伏少,在表达上很容易单调,可供语言发挥的“触点”相对缺乏。在陆庆龙之前,鲜有作品将苏北平原画得如此深情和动人,更不用说形成强烈的语言面貌。因此,庆龙的风景作品是具有突破性的,他成功地把一个地域的风貌演绎为成熟的绘画语言。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陆庆龙对中国传统绘画“寒林”意境的开拓,他把“孤峰远设,野水遥拖。平川虽远,参差皴染而成”的中国古代山水画诀,成功地运用于油画这样一个西方画种的具体实践。木石瘦硬、烟林平远的绘画境界,是陆庆龙对中国古代山水审美的全新继承与阐发。

近几年,庆龙多次来到江西写生,他对江西的自然风光(尤其是宜春)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交流中我曾坦言,尽管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风景优势,但除了少数几位艺术家,真正专注于将本土资源进行艺术转换的画家还较为稀少,与广西等地的艺术家相比较,我们还并没有将这座“富矿”予以充分挖掘。如何从习作走向创作,如何从写生中提炼语言图式,进而让江西的山水成为艺术创作的丰富语料库,值得我们共同思考并投入实践。同时,庆龙的绘画也再度为我们提示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江西省美协、宜春市文联及易乐馆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邀请了庆龙先生来宜春美术馆举办展览。庆龙深知大家的苦心,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在百忙中拿出近百件精品力作来支持江西及宜春的美术创作,无疑是令人感动的。

在我的理解中,优秀的风景创作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它应该反映出特定地域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图式结构;它必须超越对自然的摹写而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它既要具备文化的在地性特质,又要在艺术史的上下文中有所贡献,所谓“肇自然之基,成造化之功”,即为此意。比照中西美术史的巨匠,无论是荆关董巨,还是透纳、康斯坦布尔、柯罗以及前后印象派诸位大师,他们的作品无不具备以上的要素。显然,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需要我们几代人为之努力。但我们相信,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我们一定能孕育出更多的优秀艺术家及作品,江西的模山范水一定能成为广大油画家艺术创作的厚重母题和灵感来源。陆庆龙先生以他的努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陈松茂、徐东林等江西艺术家也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式。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新的眼光再度观察这片我们所熟悉的土地,以新的问题意识重返艺术发生的鲜活现场。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是李白留给我们的千秋佳句。我把它用来概括陆庆龙先生的艺术追求,想必也是合适的。

是为序。

(文/封治国,2025年9月7日于杭州


艺术家自述

怀乡季节

我出生在江苏苏北里下河地区一个小村庄的普通人家,四个孩子,排行老三,少时身体孱弱,性格内向、敏感。记忆中,老屋前枣树果实累累的时候便是欢愉的时刻。年少的岁月是清贫、快乐的,记忆中的玩耍总充满了野趣与童趣,可因个头不大,与小伙伴嬉戏的时候,势必总是占下风的。

绘画的爱好源于自己的涂鸦。曾多次因上课乱写乱画不专心听讲被老师批评,并告知家长后换来父母的斥责,但有记得有一次,一位从苏南下放到我们村小的张老师看到以后,却给我很大鼓励:画得很不错,坚持就会有出息,再不济将来也可以写门对、画门神来养活自己的。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记忆中最忙碌的日子是年三十,在乡邻们的催促声中写下:六畜兴旺、一日三斤百日肥之类的对联,因为那时候猪圈的对联是买不到的。给邻里帮忙,并没有报酬,比较好的境遇是留下几张红纸,笔墨总得自己倒贴。相比于长辈的辛劳与其他兄弟姐妹长于劳作,我的体弱与不善农活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年少时,我特别希望自己不务正业的绘画能补贴家用并得到家人的另眼相看,过年前临摹门神与老虎之类的年画,在瑟瑟的寒风中,把自己画作摊放在地上怯生生地等待买家光临,可是画作从来也没有卖出过,记得最多的评价是:门神表情不够凶狠,贴在门口是不顶用的。持续几年,鬻画为生的梦想基本是从来也有实现过。但画笔倒是一直没有放下。

家乡是典型的苏北农村,这里没有名山大川,甚至连小土丘也难得一见。纵目远望,河网交错,田畴纵横,茅屋或半瓦房屋点缀其中,每家门前是有打场的,被碾子压得平整而光滑,备着收割的时候晒稻子、麦子用。场边有各式树种,以梨、桃、葡萄、枣树为主。篱笆上缠绕着扁豆藤,丝瓜顺着搭好的架子爬到树上、屋顶,做饭的时候到了,母亲们在门前、屋后自家的菜地里摘上一些番茄、豆角。孩子们到高高的草垛旁,扯上几抱稻草,一会,家家房屋的烟囱上面便是炊烟袅袅了。

门前的小河里常常有鱼儿和蝌蚪的身影,码头周边是孩子们最乐意但被父母禁止玩耍的地方;屋后有猪圈、鸡圈之类,鸡鸭白天并不进圈,屋里、室外时时能见到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悠闲散步的身影。

夏天是最热闹的,各家都搬出小桌子在门前开饭,人们开始端着饭碗走来窜去,粥是一样的,萝卜干、腌菜之类的小菜基本上家家都有。偶尔有饺子、包子之类打牙祭的美食,是要在邻里分享的。大人们唠着家常,孩子们一边吃饭一边嬉戏,中间还时时夹杂着母亲教训孩子的叨叨声。

那时候,天色湛蓝,溪水清澈见底,树上总是枝蔓缠绕,茅屋低矮错落,村路曲曲弯弯。这一切恍然已经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梦中。

如今的家乡再也找不到少年的景象了,老屋因为扩宽马路不见踪影,一排排规划整齐的二层小楼已经初见城市的端倪。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我发现记忆中的故乡变得遥远、模糊,发现自己似乎找不到回乡的蜿蜒曲折的小路。

在一丝迷茫、失落与惶恐中,我开始寻找那些没有被现代工业、农业侵袭的乡村,寻找那存留着故乡气息的春色、夏夜、秋意、冬韵。在那里,和留守的老人们闲聊今年庄稼的收成,孩子们在城市里打拼的辛劳还有孙辈的学业和梦想;在那里,感受着田野、村头、池塘、小路和农家的灯光在无声无息、飘飘洒洒的白雪的包裹中所呈现出的宁静和安详,突然心里产生白居易描绘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冲动。

对故乡深深的眷念,已经化为根植于内心,融汇在血液中的牵挂,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将农民、农村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在田头、路旁、屋里,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这片变化中的土地。在我的心里,他们不再是客观的视觉存在,而成为浓缩了情感、精神和文化信息的载体。于是,在画布上我勾勒着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表现着他们的迷茫、忧伤与想往,呈现着逐渐离我远去的温暖低矮的房屋、松软的草垛、阳光下开阔的田野、随风摇曳的芦苇……;不知不觉中,观察、记忆和幻想融为一体,它们在我的心中会合、沉淀、发酵,最后喷涌而出。这是怀乡的季节,我回到了失落许久的年少岁月,找寻到了那份始终缠绕在心灵的最深处,摒除了现代化所带来的激荡和喧嚣的孩提时代的宁静、温暖的记忆;带着那份浓浓的乡愁,我将继续在画布上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文/陆庆龙)


部分作品欣赏

3.jpg

《盱眙乡野之一》丨布面油画丨24x18cm丨2022年

1234...全文 7 下一页
关键词:陆庆龙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