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致力于构建艺术档案库的一口博物馆,与浦东碧云美术馆联合发起“一本书”的艺术项目,该项目每期邀请艺术家围绕特定书籍进行深度分享。今年初夏,在举办“园林如许——又见刘曼文”展览时,一口博物馆以特别单元的形式呈现了艺术家刘曼文的档案——「侧面」刘曼文及短片《想入非非》。短片的访谈由一口博物馆全程记录,刘曼文以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为切入点娓娓道来,为观众带来独特的感悟体验。
——编者按
「侧面」刘曼文的海报最终在八月定稿,提议过许多方案,后来一致选择了这张粼粼的湖面,它象征着刘曼文的“精神家园”。编辑们将它悬挂在办公室门口,以期珍藏与曼文老师对谈、拍摄、相处的时光。
回溯春初,「侧面」刘曼文艺术档案项目启动,《悉达多》(赫尔曼·黑塞著)成为本期“一本书”的艺术项目采访的引线。大淀湖畔,湖水轻柔、光影载舟,刘曼文将自己找寻精神家园的故事娓娓讲述。
“唵”的一声,已然想入非非。
一口博物馆邀请刘曼文担任嘉宾,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创作过程。刘曼文本次推荐的书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的《悉达多》。“我觉得悉达多可以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让我看到不同的我,也看到不同的的风景,它很真实、也很虚幻。”刘曼文在不同人生阶段中的多面性,都与她在《悉达多》中读到的感悟相通,始终生长着、流动着,永不停歇。
初次注意到“想入非非”这个词,是刘曼文讲述自己创作毕业作品《冬》时的场景:
“我的毕业创作画的是一个奶牛场,我在那里写生、体验、创作。按照当时革命现实主义的潮流,很多老师建议门外应该画一个拖拉机,但是我自己很坚持我的这种小情调,那个女生站在那莫名其妙不知道想什么,有点想入非非也好,或是很浪漫地在想个人的生活……”
档案No.05038刘曼文《冬》,1982
刘曼文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父母在她出生前便因单位支援内地从上海移居到这里。她的绘画启蒙,来自哈尔滨少年宫。
得益于张钦若老师的写生训练,刘曼文学会“不要追着对象去模拟自然,要在对象的基础上去表现”,学会了想入非非。1977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鲁迅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了年仅16岁的她。
档案No.05059刘曼文在黑龙江画院,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