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中国花鸟画的发展长河中,历代画家皆以笔墨为舟,载渡心中丘壑与自然意趣。谢青的花鸟画,却在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里,开辟出一方充盈着鲜活生命力的新境。它以明快之笔、健朗之韵,将自然万物的蓬勃生机凝于尺幅之间,让观者在笔墨流转中,触摸到画家心灵深处与天地生命共振的脉搏。
处暑,90x60cmx3,2021年,绢本设色
谢青的花鸟画,最动人之处在于其笔下那份“活泼泼”的生命质感。“虽纤秀秾华,仍有真骨,乃非俗艳”,用此评谢青的笔墨,恰如其分。她的作品中,没有刻意营造的清冷孤寂,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浓艳俗媚,而是以一种贴近自然本真的视角,捕捉花鸟草木在晨光暮影、风晴雨露中的生命状态。无论是含苞待放的花蕊间蕴含的生长之力,还是振翅欲飞的禽鸟眼中流露的灵动之姿,都在她的笔下被赋予了鲜活的气韵。这种气韵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画家对对象内在生命力的深刻把握——唯有真正读懂花叶的舒展、禽鸟的顾盼,才能在落笔时既不失飘逸之态,又兼具沉雄之气,于疏散的笔墨中透出筋骨,于纤秀的勾勒中彰显精神。
谢青《大雪》,80×120cm,绢本,2025
这份对生命的深刻体悟,离不开谢青数十年来对艺术养分的广泛汲取。她的创作深扎于中外文明的沃土,不局限于传统花鸟画的固有范式,而是以开阔的视野拓展艺术表现的维度。在她的笔墨实践中,我们能看到对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传承——那种以笔墨传情、以意境动人的艺术追求,始终是其作品的精神内核。但同时,她又不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吸纳中外艺术中有益的养分,在不断摸索与调整中寻找新的表达可能。这种探索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内在的转化与创新。它让传统的笔墨语言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花鸟画这一古老画种,能够更贴切地回应当下的审美需求与精神诉求。
《紫》谢青,2016年,纸本水墨,123x12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