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油画所凝聚的,不只是光影的褶皱,更是生命诗意的褶皱。胡建成的油画总以古典技法为针脚,将当代人的精神叩问、自然的意趣奔涌和群体的生命气象细细织进每一寸色彩与轮廓里,让画布成为既承续着文艺复兴以来对“真”的敬畏,又生长着东方诗性的精神容器。
放大现实
200x85cm
布面油画
2015-2017年
他笔下的肖像从不是冰冷的形象复刻,丝绒面料的沉郁光泽会随笔触轻重漾出呼吸感,肌肤的温润质感似能透过画布触到生命温度,就连项链坠子的微小亮片,也在光影里藏着对“美”的执拗。可这些精密的写实又不止于技艺,人物眼神里那点含蓄的现代感,让古典优雅忽然有了当代心跳——肖像画捕捉的从不是瞬间容貌,而是生命气韵在时光里的凝结。放大镜在画面中出现时,透明玻璃的冷硬、羽绒织物的蓬松、木质纹理的温软,都在写实笔法里纤毫毕现,可“放大”的动作本身,却成了一句追问:当数字图像将世界扁平化,艺术该如何以深度观察对抗认知浮躁?于是,古典写实的精密成了刺破快餐式视觉体验的探针,逼着观者思考“看见”与“看清”的距离。
草原上的人们
纸板油画
49cmX42cm
1983年
当视线从肖像的沉静转向群像的喧腾,色彩便成了诗的韵律。明丽袍服在画布上铺展墨绿、明黄与绯红,像草原上被风掀起的浪,人物的低语与顾盼在圆形构图里聚拢成生命漩涡。油画的厚重质感与壁画式的装饰秩序在此交融,让“人群”不再是孤立个体集合,而成为民族生命共同体的抒情诗行。而当画笔触向微观的自然生灵,这份诗性又变得清逸:螃蟹甲壳的纹理带着一丝潮润腥气,细爪张合似有溪水边的嬉戏声;垂柳的柔枝嫩叶以舒展韵律为野趣笼上了时光的温柔。写实技法捕捉了生灵那些分毫的生动,却又暗合中国文人画“逸笔草草,意境全出”的意趣,在写实与写意的边界漾出自然生命的天真与诗意。
蟹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