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高远 | 新时代齐鲁书风的传承与发展

高远 | 新时代齐鲁书风的传承与发展
2025-09-15 16:54:1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山东古称齐鲁,素有“齐鲁大地”之称。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造就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齐鲁书风。值此“海岱俊峰·山东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巡展之际,厘析齐鲁书风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对齐鲁书风的历史发展脉络作全面梳理,具有现实意义。

一、齐鲁书风的历史发展脉络

早在史前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胶东半岛的东夷人创造了最原始的图画文字,“为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使齐鲁大地成为中国汉字与书法的重要发祥地。

春秋战国时期,继承东夷传统的齐国人自古重视海陆交流和商业开发,日渐形成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变革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促进了齐文化的多元开放。以齐国为中心的鲁、邾、莒、杞、滕、薛等诸侯国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形成了迥异于燕晋楚秦各系而又严整劲直、风格独具的齐系文字。齐国文化特征在书法上得到生动表现。“挺拔劲峭、遒美简练,即是齐国书风独有的鲜明特色。”

身处内陆河谷的鲁国是山东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强调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重因循而轻变革、重自足而轻开放、重人格的道德塑造而轻功利追求”,同时,“农耕文化之内涵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即‘和平’的特征”。在鲁国发端的儒学崇尚“中庸”、“中和”之美,得鲁文化浸染,鲁国书法保持了周王室书风的顺承性,具有凝重端严,平和中正的特征。

秦朝,始皇帝为推行儒家“行同伦”的政治教化,在山东先后刻制多方纪功刻石,它们体现出稳定对称的“中和”美学观和庄严凝重的神圣仪式感。两汉,齐鲁文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两汉儒家经学,成为全国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与儒家孝道和谶纬思想密切相关的山东汉代碑刻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达到了中国隶书发展的巅峰。出于民间的画像石题记和汉简则意趣古拙纯朴,北朝摩崖刻经又传达出简约、和穆、从容、磅礴之美,为榜书确立了崇高的典范。

山东还是“书圣”王羲之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乡。王羲之拥有典型文人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和性情趣味,将书法艺术从实用推向高度的艺术自觉,晚年潜心新体革新,书法随体而书,技法精熟绝伦又自然率意。王羲之书法还具有“中和”之美,如《兰亭序》雍容自如,流畅匀和。颜真卿则自幼得到父系颜氏和母系殷氏家族书法传统的熏陶,又向山东及周边地区的民间碑版汲取营养,融合盛唐时代精神,大胆革新。他的书法变“二王”的典雅秀逸为雄浑宽博,气象正大。

此后,历代生活于山东的书法家的书法形成以师法王羲之儒雅含蓄为主和以师法颜真卿朴厚雄秀为主的两条风格线路。前一条线路中的书法家,尊崇传统帖学,尤其邢侗以“二王”淳化高雅之风涤清书坛靡弱衰颓之气,促进了齐鲁书风的传承发展。第二条线路,刘墉、铁保等帖学书家以学颜体为主,又融六朝碑版,形成含蓄拙厚、深沉脱俗的帖学新境;何绍基、康有为等碑学书法家汲取颜书雄浑深厚之风,将碑学书法艺术推向巅峰,也推动齐鲁书风不断迈向新的时代审美高度。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本土又涌现出以蒋维崧、魏启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书法大家,为山东书坛熔铸了一份坚实的典雅稳重和从容自信。

二、齐鲁书风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

新时代,如何推动齐鲁书风焕发强劲的生命力和发挥重要的影响力,是山东作为“书圣”故里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自二〇一二年起,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历时十年编纂完成了二十三卷本《山东书法全集》以及《山东书法史》《山东书学研究丛书》等大型学术工程,对齐鲁书法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二〇一五年,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大力启动“齐鲁书风”研究传承推介系列工程,其中“山东中青年书法名家推介计划”已成功举办,反响较大。为更好地加强山东书法人才梯队建设,促进齐鲁书风有序传承,将“齐鲁书风”研究传承推介系列工程引向深入,二〇二二年,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决定实施“海岱俊峰·山东优秀中青年书法家推介工程”。本次“海岱俊峰·山东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是推介活动的重要开端,该活动遴选出山东省优秀书法家七十二人,包括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七〇后书法篆刻家、理论家,以及表现出不凡实力的八〇后、九〇后新生代。他们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兰亭奖、全国展、中青展、单项展和理论研讨会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创作出了许多具有鲜明齐鲁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代表了当代山东书坛中青年作者的高度和水平。现将本次参展的一百三十四件作品(每人2件代表作)进行具体分析:

本次参展作品有篆刻、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六大类。各类别中,楷书、行书所占比例最高。如果把篆书、隶书、楷书合计来看,正书占比52.2%,行书、草书合计占比38.1%,正书数量远超行草书,这表明创作者对礼法规范与中和审美观的重视。

从取法风格看,篆刻中取法古玺的最多,占53.8%,质朴率真的汉印风貌占15.4%,其次为鸟虫篆印、九叠纹印和明清流派印。篆书主要取法清篆,占64.3%,以取法邓石如、陈鸿寿、吴让之、赵之谦、黄宾虹等篆书风格为主,或婉通劲节,或凝重奇诡,或浑厚开张。其次,取法先秦甲骨、金文一类朴茂凝重又富有恣逸生动之趣,占14.3%,取法楚简、汉篆和唐篆均仅占7.1%。

楷书取法占主导的是唐楷、北碑和元明楷书,并以北碑最多,表现出对雄峻伟茂特征的倾心。取法魏晋小楷的仅占8.1%。取法唐楷的主要以欧阳询、颜真卿风貌为主,遒逸险峻与雄健古雅并存。创作者已跳出独尊褚遂良风貌,少有取法其他唐楷名家的局限,且大、中、小楷皆有,展现出当代唐楷视觉表现方式的新风貌。元明楷书除取法赵孟頫外,取法倪瓒、文徵明、王宠小楷的作品也竞相亮相,或高古灵动、或精整挺秀,或虚灵古雅,有的还加入台阁体雍容华丽笔调。取法清代的楷书则以赵之谦魏碑体楷书的拙厚奇宕为主。参展作品取法多元,既扎根传统,也呈现出当代楷书创作的新动向,是山东作为楷书创作重镇的实力体现。

行书主要取法清健秀逸的“二王”书风和具有碑派金石意趣的清人行书,均占29.4%,其次为宋明崇意尚态之风,小行书糅以元明古雅爽健的章草味,大字行书则骏迈跌宕、沉郁磅礴。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从魏晋残纸中诠释魏晋风流、“二王”意韵,笔墨清逸,风骨洒脱,表现出对传统深刻的领悟和较强的转换能力。取法唐代的行书已不再只学颜氏三稿的遒劲郁勃,时见效法“大小欧”的大、小字行书,增添险劲洒脱之气。取法清代的行书中,不乏学康有为书风者,字体由大变小,章法饱满。

隶书取法主要分三路,汉碑占73.7%,明显可见对《张迁碑》《石门颂》雄浑沉厚一路的继承,取法粗犷率真的汉简和清代邓石如、赵之谦隶书大家凝厚遒逸之风的,分别占10.5%和15.8%。草书中,绝大部分为取法明清大草的纵逸烂漫,占70.6%,除外则溯源晋唐古法,表现出对笔墨视觉变化多样性的探索。

我们将六大类别中占比在10%以上的取法提取,将这些主导风格的描述性词语进行梳理,山东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的整体书法风貌可概括为“深沉高古、雄浑博大、中和儒雅、自然率真”,这是齐鲁书风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首先,山东当代中青年书法家钟情于战国古玺的清新古雅,先秦金文的朴茂凝重,汉魏摩崖的古拙苍茫,并融篆隶古意妙化于各体,因而笔体厚重凝练,气息深沉高古,这一方面与他们沉静、朴实、忠厚、持重的品性有关,也映射出对传统的执著精神和对书法之道的深刻认知。他们脚踏实地,埋头于传统经典的笔法源流,同时立体地还原古代经典书法形式,古意盎然。他们对书法本质也有深刻的思考,认为“书法不仅要“写”,还要“载道”,这就要求书家必须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去面对它。”技艺为表,学问为根,提升自身文化涵养一直是山东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的自觉行动。他们努力吸收国学经典、文字学、书法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提升文化修养,从而反哺对传统的理解和对艺术高致的表达。这都展现出山东书坛根植传统、注重挖掘书法内在的人文心性,以通达生命终极关怀的使命担当。

齐鲁书风的遒厚雄刚又是北方人刚毅豪迈心性的审美转化。阮元在“二论”中推崇具有“汉、魏古法”的北派,康有为赞誉其有“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之美。从参展作品来看,山东当代中青年书法家正是雄强博大的北派书法的继承者。其隶书笔法苍劲古拙,字体方整劲挺,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尤其加强了宿墨和涨墨的运用,注重表现汉碑醇正博大的气象。魏碑体楷书在汲取北碑风貌上,加入行草书笔意,线条方峻刚健,老辣大气,结构古朴恣肆,生动自然。

齐鲁书风是多元包容的,不仅有北派的雄厚磅礴,也兼有南派的中和儒雅。儒家中庸思想表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思想映照在书法审美上,就是一种有节制的和谐之美,即中和之美。张怀瓘评王羲之书说:“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山东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传承书圣的中庸之道,其行书线条圆润清健,刚柔相济,雅拙相映,结字或奇或正,或聚或散,在矛盾中达于和谐。他们也在魏晋、元明静穆古雅的小楷中,表现儒雅的风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齐鲁书风有儒学品格,还有玄学风度。山东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向往自由,坚守本心,把书法作为性灵自由的抒发和表达,追求自然率真的艺术风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楚简相较秦简少有人问津,他们却反而被楚简烂漫洒脱的艺术气质吸引,以独立而清醒的思考,大胆对其适度改造,成功将楚简书法从书斋移入展厅,带动了当代书坛的“楚简现象”,成为推动时风向新维度与新境界演进的中坚力量。当书坛专注于楷书的端庄谨严、正大气象时,他们又执著于楷书的畅情书写,重新恢复楷书曾经有过但又愈渐失去的人性化。

三、弘扬齐鲁书风对当代书法发展的现实意义

根植齐鲁文化的齐鲁书风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山东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新时代,弘扬齐鲁书风对于当代书法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伴随当代书法步入展厅时代,有些作品也出现两极化问题。求极精工者过于注重形式及书写材料上的美化,笔墨则简单停留在对古人形态的描摹,缺少创作激情的贯注和“人”的在场。另一类极端写意化的作品,或忸怩作态,或骄狂野逸,风格流于浮华、荒率,这些作品由对儒家中和之美的“雅”的追求,变为单纯对视觉冲击力的追求。欣喜的是,近些年,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重大书法赛事看,审美评判标准已开始注重作品内在隽永的文化意味。但强化传统文化精神对书法的内在支撑力,“最根本的是提升书法创作主体---人的传统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乃至人生价值观”,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齐鲁文化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齐鲁文化滋养下形成的齐鲁书风也深深镌刻着中华文化基因的特质。具有庙堂气象的汉魏碑刻,诠释着对孔子及其为中心的家族精神的尊崇,渗透着儒家思想对“美善统一”、“中和正大”的追求。王羲之书法谱写出率直天真的人格之美与不激不厉的中和之美,也成就了以邢侗为代表的齐鲁书家的儒雅含蓄书风。颜真卿深受琅琊颜氏家族重儒学德治和礼治思想的影响,其“忠义”爱国形象与卓越书艺成就完美统一,使在山东生活的历代书法家对其崇高品格与书法风格加以传承。山东大地上发生过的其人、其物、其事赋予齐鲁书法以观“文”、悟“道”、见“人”、品“德”的文化担当,支撑起“中和、正大、儒雅、率真”的齐鲁书风的风骨。因此,站在史学立场,齐鲁文化遗产和齐鲁书风精萃无不是当代书法家的精神文化宝库。

齐鲁文化源于尚功利求革新的齐国文化和重伦理尊传统的鲁国文化,它影响了齐鲁书法,也成就了齐鲁书风“注重文化内涵,不见异思迁,不追风弄巧,沉着稳重,同时又胸襟开阔,容新存异,既注重传统又敢于创新”的内在精神。山东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继承这一精神,注重文化内涵,不迎合展厅效应的视觉冲击而哗众取宠,扎实地走传统路线。他们也广泛借鉴、吸收各种文化艺术思想,不断提高审美眼光,扩展审美容量。他们的书法既有对“二王”传统帖学的驾轻就熟,又借鉴明清书体杂糅、碑帖兼容的多种尝试,或从民间书迹中移植某些形式元素,主动探索书法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在他们的身上,有着传承与创新的价值意义、生命与追求的范式意义、使命与担当的时代意义。

书法是中华文化核心的核心。在当今以文化为发展轴心的时代,齐鲁书风的弘扬愈发重要。首先,齐鲁书风具有地域性。它浑厚、豪迈、雄强的特征展现了北方文化的精神意蕴,对它的弘扬必将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域书风的发展。齐鲁书风又远远跨出地域书风的范围概念。齐鲁文化中的世家传统、稷下的黄老道家、琅琊王氏的士族精神,颜氏的儒家思想深刻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精神风貌特征和气质内涵。镌刻中华文化基因特质的齐鲁书风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各个地域书风中居于重要地位。

当代山东书法也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山东书法作者在全国书法展览中的入选率一直名列前茅,在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说明齐鲁书风及其内在精神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与自信自强、奋发向上、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合拍。因而,齐鲁书风是地域性、民族性,精神性与核心性多重属性的复合体,是中国书法文化精粹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国书法文化精粹,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不断书写出更多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这正是历史与时代赋予当代书法家的神圣使命。

(本文发表于《中国书法》杂志<2022年第12期>)

文/高远,来源:山东文艺评论)

书法家简介

20250908110937889185~1.jpg

高远,女,教授,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幼承家学,五岁习书。书法创作获山东省 “泰山文艺奖”,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省级重要展赛。主持参与国家、省级课题多项。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等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

(责任编辑:寿鹏瑶)
关键词:高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