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王耀中以画笔为舟,在北疆草原与江南乡土的景致间泛游,将天地万象凝练成画布上的“心象风景”。他的油画里,色彩从不是自然的复刻,而是带着呼吸感的诗意调和——低纯度的绿与黄如被晨雾滤过,晕染出草原初秋的温柔,偶有明丽的蓝或金黄跳脱出来,像阳光突然刺破云层,在视觉里漾起轻颤的涟漪。这种对“色彩距离”的把控,既存着东方美学的含蓄雅致,又借油画颜料的厚度,叠出了自然肌理的呼吸感,让每一抹色调都似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带着草木与泥土的腥甜气。
笔触是他与世界对话的私语方式。厚实的堆叠如大地的褶皱,把山峦的质感和树皮的粗糙都牢牢钉在画布上;而那些灵动的线性笔触,又像风拂过枝桠的痕迹,在枯树的枝蔓、古桥的轮廓里,流泻出类似文人画的写意韵致。两种笔触交织时,物象便不再是刻板的“景”,而是有了精神的温度:土地的沉厚、树木的苍劲、流水的柔婉,都在笔锋的轻重疾徐里,成了可触摸的情绪。
他笔下的空间,总带着东方山水“可游可居”的意趣。平视的视角铺展开草原的辽阔,或让江南的小巷纵深成时光的甬道,树木、坡地、古建若有似无地框出画面,像自然伸出的手臂,邀观者步入画中。那些留白的天空、淡去的远山,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盛着风与光的流动,让画面超越了物理维度,成了心灵的栖所。北疆的苍茫与江南的温婉,在他的构图里并非割裂的风景,而是被揉进同一套“内心景观”的语法,化作对土地与时光的共同凝望。
更动人的是他骨子里的文化自觉。西方油画的色彩层次、体积塑造的是他的舟楫,东方艺术的意境与心性是他的航向。他不刻意模仿谁,却让提香的色彩技巧里长出草原的草色,让塞尚的结构理念中淌过江南的溪水。画布上的每一处油彩堆叠,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与古往今来的艺术传统对话,与脚下的土地和心中的情感对话。于是,他的画既有油画本体的扎实质感,又像浸了水墨的诗意,在宁静的表象下,藏着对“人与自然”“传统与当下”的深沉思索,让不同地域的观者,都能从中触摸到共通的、关于土地与生命的温情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