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的油画创作更多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向,在传统的语境和造型里寻找本体,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受传统的皮影、戏曲和剪纸等民间、民族艺术的影响,其中有很多地方把传统的造型方式和图式直接嫁接到作品中,这种研究方向是一个睿智的选择。我不主张油画民族化的生搬硬套,但是油画艺术发展到了今天,作为一个油画家能从传统文化中突围出来,是值得付出的努力。张岩的生活环境有和传统接气的优势,西北的皮影、剪纸和戏曲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同时又属于近距离的文化传递。这不仅会直接影响他的视觉经验,也给他的研究和创作带来了自然的气场。其油画创作理念的架构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张岩的油画作品除了在传统文化中吸取了许多珍贵的元素外,他要表达和阐述的态度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对现实社会脸谱化和化妆了的生存表相的提问,无疑是张岩的思考。如何能把这种思考和传统语言方式熔于一炉,并情深意切地自然表达,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文/孙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张岩《面具》25cm×25cm×2
“从深植于本土地域的传统文化,在画布上展开东方戏剧的编排,张岩老师的作品始终以皮影戏为创作根基,将那些牛皮人偶、雕花幕布融入油画创作,他早年的作品《风土》系列还带着清晰的皮影轮廓,如今却逐渐褪去具体形态,将镂刻纹样拆解成细微的色块与线条,如同把老戏台的光影掰碎了重组。丙烯的流动性与油彩的厚重感在他笔下交织,既保留了皮影特有的质感,又生长出充满未来感的抽象图景。那些在画布上跃动的红黄蓝黑,依稀能辨认出皮影武将的盔甲鳞片、旦角衣裳的团花纹样,却又化作充满韵律的色块矩阵。他像个老艺人打磨皮料般,将文化记忆层层剥离,在现代艺术语境中进行编织。如果有一天,你驻足在他的画面前,你看见的将不只是颜料与符号的组合,更是一位本土艺术家带着故乡的文化基因,与世界对话的真诚尝试。”
(文/马燕)
张岩《面表情》20cm×30cm×3
我们生活的这片“风土”是我们经历的抹不去的记忆,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仍能留存下来的经典符号。它是有根的,它让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创作者找到了家的感觉。他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经历,自己已经形成了相对明确的研究方向。在这条路上,我一直用心体验和思考着如何将本土文化与当下社会审美变化之间的合理对话做深度的表达。每每面对一幅新作品的创作时,我更喜欢借用传统艺术里的经典符号作为我的绘画元素在画面上展开游戏,在未知和思考中寻找并完成所要表达的艺术呈现。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走进观者时能有更多的对话与交流,更能感受到画面传递出的虚实相伴,动静相依,以小见大的多样性视觉体验和作品释放出的强烈的东方美学气质。
(文/张岩)
张岩《向东方》40cm×100cm
在西北大地的褶皱深处,青铜的粗粝与玫瑰的柔韧共同编织着生命经纬。张岩对艺术本体的深刻敬畏与持续探索精神,皆以个体生命经验为根基构建创作体系,借传统符号展开当代视觉游戏,追求虚实相生的东方意境。
作品欣赏
张岩《出东方》150cm×150cm
张岩《十面埋伏》150cm×150cm
张岩《墨攻》150cm×150cm
张岩《走戏》150cm×150cm
张岩《走戏》180cm×220cm
张岩《大英雄》200cm×400cm
张岩《走大戏》200cm×400cm
张岩《破阵子》200cm×400cm
张岩《万物生》200cm×200cm
张岩《万物生》200cm×200cm
张岩《万物生》200cm×200cm
张岩《万物生》100cm×100cm
张岩《万物生》100cm×100cm
(来源:艺触即发Art)
画家简介
张岩,生于1964年,198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宁夏美术家协会顾问,宁夏油画学会副会长。代表作品《东方浪漫》系列、《福佑东方》系列、《万物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