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 九月十九日,济南的雨丝裹着微凉,将山东师范大学那栋古旧的美术馆小楼晕染成一幅淡墨小品。青砖墙缝里藏着岁月痕迹,窗棂映着湿漉漉的树影,这里正举办的“陈金梅山水花鸟作品展”,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包含对山东师范大学七十五周年校庆的诗意致敬。
观展之初,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济南市文联主席张望的一句提问便萦绕在心头:“如何将宋画的古典气息与精神,以现代人的视角传承创新?”带着这份对传统绘画当代发展的思索,我们走进展厅,试图从陈金梅教授的笔墨间寻找答案。
美术馆中深灰蓝的展墙像莫兰迪笔下的静物,内敛中透着雅致,衬得一幅幅画作愈发鲜活。展厅一角,陈金梅教授正弯腰为参观者递热茶,“天凉,喝口茶暖暖身子。”她的声音像晨光里的新芽,带着蓬勃的热情,又藏着扎根土壤的坚定。
展厅中央,一幅名为《富贵》的牡丹图前总见来人驻足。整幅画只绘一朵牡丹,却以无折枝、不杂乱的构图铺满画面,透着极强的视觉张力。深粉与柔白在绢布上交融,艳而不妖,反倒藏着几分清雅——这是她用“撞水法”精心晕染的成果。“画牡丹时,总想着留住它的贵气,却不能落了俗艳。”陈教授语气里满是对画作的珍视,这幅牡丹一如初见陈教授的印象,大气有风骨。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总编辑梁洪文站在画前良久,不时点头称赞:“单朵牡丹能画出这般层次感与风骨,既保留了传统没骨画的韵味,又有现代审美表达,实属难得。”
不远处的月季图是另一番模样。纤弱的花瓣舒展着,墨色在绢布上晕出轻浅的层次,却在柔媚中藏着韧劲,恰是她笔下“柔而有节”的文人意趣。恍惚间似见风过花丛,花瓣轻颤却不折腰。
最动人的还要数梅花。朱砂调胭脂点染的红梅、钛白为基的白梅,配着淡墨勾勒的枝干,疏朗间尽是傲骨。“画梅时,总觉得是在画自己。”陈教授眼神温柔又坚定,“梅花顺意,直抒胸臆,落笔时心里特别静,所有杂念都消失了。”这份与梅共鸣的心境,是“心与物游”的真情流露,让每一朵梅花都有了灵魂。
《一枝俏》系列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教授王鹏正驻足凝视。极简的构图里,一枝花横斜而出,或粉或白,鲜艳却不张扬,淡雅又不失饱满。“看这画,心一下子就静了。”他轻声感叹。“《一枝俏》生动极简不繁琐,颇有‘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之感,就像陈老师为人,纯粹干净”。这般能让人“栖心”的力量,藏着陈老师独有的创作巧思——她常从插花中汲取灵感,以女性的微观视角捕捉花草情态,都在笔墨间悄悄藏了生活的诗意。梁洪文先生也被这系列作品吸引,他与王鹏教授交流道:“这种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的方式,让作品更有温度,也更能打动观者,很适合通过媒体平台分享给更多人。”
展厅西侧,几幅麻布绘制的山水画格外惹眼。不同于绢布的清透,麻布的粗糙纹理让墨色有了更丰富的层次,远山的苍茫、近石的厚重,在布面上显得格外有质感。“麻布似乎能承载更多笔墨的力量。”陈教授笑着指向画面。
一旁的绢本花鸟则尽显清透。一朵荷花以钛白为底,花瓣尖部略施淡红,透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陈老师选材料特别用心,”观展的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侯弟坤忍不住称赞,“绢布绘花鸟显清透,麻布绘山水有质感,材料与主题碰撞出的美,既委婉又有力量。”
这份对材料的创新,并非凭空而来。正如陈教授在展览前言中写的:“中国画讲求‘心与物游’,追求的是笔下山川草木与胸中丘壑逸气的共鸣。”她深知传统不是束缚,而是根基——在麻布与绢布的切换间,她寻到了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的平衡点,让古老的没骨画有了新的生命力。
展厅里时常能看到陈教授带着学生的身影,或俯身倾听,或细致讲解。曾有学生问她:“老师,宋代人画梅和我们现在画梅,眼里的梅是一样的吗?”这个问题,让她想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