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当潮声漫过滩涂时,刘仁的油画便有了筋骨与呼吸。他将自己熟悉的风土、造船匠人的汗水和渔家生活的褶皱悉数揉进油彩的层叠里,让工业的硬朗与写意的朦胧在此间共生,织就出一片既扎根乡土、又仰望精神星空的艺术天地。
《大国工匠排船Ⅱ》
油画
236cmx196cm
2024
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巨幅的造船图景里,总带着舞美设计赋予的空间叙事智慧。原木纵横的骨架如凝固的交响,在画面中撑起力量的穹顶,仰视的视角让每一根木材都似有生长的势能,仿佛能听见榫卯咬合时沉闷的震颤。暖橙色的背景像锻炉之火,晕染出劳作的炽热,却又以水墨般的氤氲消解了工业题材的冷硬;木材的肌理经多层罩染与刮刀反复摩挲,粗糙质感里藏着写意笔触,似中国画的皴法,把“工匠精神”的厚重,化作画布上可触摸的生命温度。当色彩愈发主观,玫粉色的船身在画布上拓开新维度,现实光影被拆解,只留下工艺的“筋骨”与情感的浓度。传统技艺的形或许在时光里渐淡,可那股执拗的“神”,却在油彩飞动中凝成了永恒剪影。
《排船6》
油画
80cmx100cm
2025
渔港的雪落下来,覆盖了渔船的沧桑。素白与冷灰交织的画面里,桅杆与船体的线条在薄雪下若隐若现,像时光镌刻的纹路。细腻笔触刻画着雪层肌理,又以晕染的朦胧化开天与水的边界,“消逝”的主题便在写实与写意的对话里流转——白雪掩埋的不只是船身,更是一段与海共生的日子。而当目光转向密集的鱼群,他的油画作品又成了狂放的诗行:灰色鱼群如潮水般交织,笔触的积压与交错似岁月刻痕,鱼眼的高光像星子散落,既捉住了洄游的动态密度,又暗合了中国绘画“群像共生”的古意。鱼群的“融”,是生物的聚合,更是自然与生命的交融,沉郁色彩里,藏着对海洋生命共同体的深沉叩问。
《即将消逝的记忆》
100cmx120cm
2023
渔家的生活在画布上总是鲜活的。拖拉机上挤簇的人群,头巾在阳光下亮着彩,工具的质感被仔细描摹,人物或疲惫或期待,却都透着坚韧与生气。刘仁就像是舞台的调度者,让人物既有各自的鲜活,又连成一片生活的潮汐:前景写实入微,衣褶、桶身的细节触手可及;背景色彩晕染开,把视觉焦点轻轻拢在人群的烟火气里。乡野间检修拖拉机的场景,也被晕染出柔和的色调,大地的青绿与衣饰的暖紫相映,写实质感里漾着诗意乡土气,个体劳作的碎片,就这样织成时代生活的缩影,每一笔都沾着人间温度。
《赶潮》
油画
120cmx180cm
入选2018年全国油画作品展
砂石与油彩混合出粗糙的隆起,像田埂被春风唤醒的褶皱,大地在顷刻间便有了呼吸,纵横线条在灰白与金黄里伸向天际,材料的厚重感打破了油画的平面,让“惊蛰”的律动有了可触摸的质感。此时,材料成了媒介,把“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基因,酿成了当代艺术里可感的自然哲思,大地复苏的脉搏就这样在画布上咚咚作响。
《惊蛰》
综合材料
120cmx160cm
2025
刘仁的油画,始终以舞美的空间智慧为舟,以写意的笔触为帆,在工业叙事、文化记忆、乡土群像里往返,让地域风土不再只是题材,而成为了化作艺术语言的骨与血。那些造船的骨架、渔港的雪、渔家的笑与鱼群的潮,最终都在油彩的层叠里,长成了一幅幅属于时代的精神风景,在平凡的生命与岁月里,寻到永恒的艺术光亮。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排船-5》
油画
120cmx160cm
2025
《排船4》
80cmx120cm
2025
《融》
油画
100cmx120cm
2021
入选精神·图式——第二届写意油画双年展,获入会资格
《上河图》
油画
140cmx180cm
2021
入选第四届“邮驿路运河情”全国美术作品展
《融-3》
油画
入选精神·图示——第三届中国写意油画双年展
画家简介
刘仁,男,1964年出生,一级舞美设计师(正高职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学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烟台南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油画艺委会委员,辽宁省油画学会副会长。盘锦市文联副主席,盘锦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油画作品获省金奖1次、银奖4次,入选国家级展览9次,获入会奖2次,入选第13届、14届全国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