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画之所以具备某种先锋性,便在于这种艺术种类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的不确定性。即,我们熟知的传统工笔画的表现方式在当代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从事工笔画创作的每位出色的艺术家都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按照自己对于当代工笔画的理解,选择了自己工笔画创作的探索路径,而不是束缚在一种一程不变的法规中。
《甲申三百年祭》
200cmx130cm
绢本工笔1987年
这种破解传统程式而不断刷新人们视觉感受的探索,促使当代工笔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似乎当代绘画所有的艺术语言都可以拿来借鉴并最终被工笔画所用。
在这种开放式的工笔画语言结构中,写实性的语言超越了传统工笔画造型与叙述的那种假定性,空间的再现、形象的塑造和色彩的写真不断增强了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力。他们的探索一直都在挑战工笔画的写实极限。
在当代美术界,李乃蔚便是这样一位敢于挑战工笔画写实深度的画家,而他的《银锁》、《山菊》和《湘妹子》等作品也因这种极度写实而成为当代工笔画史上的写实标高。至少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当代工笔画在一段时期之内的写实深度。
《山菊》
220cmx135cm
绢本工笔1996年
展现李乃蔚工笔人物画写实水准的,是他用薄而透的设色达到具有欧洲古典写实油画那样的细微与深入。用油彩的覆盖性与丰富性来实现塑造人物形象的惟妙惟肖,是欧洲古典主义写实油画的长处,中国工笔画之所以在描绘人物形象上受到限制,除了写意性的艺术观念之外,中国画颜色的相对单一、不便反复设色的水溶剂颜料和绢本与纸本等材料问题也限制了工笔画的深入表现程度。而李乃蔚虽然仍沿用的是传统的中国画颜料与渲染技巧,但他成功地将这种薄透的水性设色转化为表现力极为丰富和细微的艺术语言,从而改变了工笔人物画在形象塑造上概念而不深入、修饰而缺乏真实感的审美范式。
《清音》
130cmx219cm
绢本工笔2001年
其实,李乃蔚深度写实的工笔人物画并没有采用什么新材料,也没有发明什么新方法,他依然使用的是纯正的中国画颜料,依然运用的是地道的勾勒和渲染。如果说,他在深度塑造人物形象上有新的突破的话,那就是他凭借无数遍的渲染逐渐显影出物象,并在这个经年累月的时间跨度中逐渐沉淀出自己对于物性的情感和认识。在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洗掉的颜色远远多于他留在画面上的颜色,他不断洗掉的其实也不仅仅是颜色,而是那些浮于形象表层的、假定的、或者是虚浮的东西。因而他留给画面的是那些纯净而坚实的物质本体,他把自己严严实实地掩藏在那些物体的背后。这种掩藏又反过来改进他的语言:线描已退居其次,甚至于似有若无;色彩亦不张扬突跳,而是完全表述着物体质感的本身。
《蓝花花》
187cmx103cm
纸本工笔2009年
李乃蔚无疑是以超越极限的写实而取胜的工笔人物画家,但超越极限的写实并不等于一味地画出微观的毛孔,而在于全局的统领而虚实有致。就《银锁》作品而言,在那些看似事无具细的细节刻画的表面,一直隐藏着画家对于虚的匠心独运。比如,相对于面庞手足的精微,躯体衣着就降低了微观表现的程度;相对于整个人物塑造的坚实,环境中的其他什物则显得富有距离感的虚化。特别是背景中的椽梁立柱和人物倚坐的那把木椅,在虚与实的对比上则显得更加鲜明。而整个背景均以一种简约的概括形成柔光形象的朦胧美感。这种虚与实的巧妙处理,既显示了传统中国画材料和渲染技巧的美感,也表现了作者在推进写实深度的过程中对于写意精神的一种坚守与新解。
当李乃蔚通过深度写实进入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物体的质感表达之后,写实技巧的本身也已隐藏到画面的背后,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实在的物体从平整的纸面上跃然而出,不断传递着艺术主体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观念。的确,从1992年的《染秋》到1993年的《秋语》,从1995年的《流年》、《生日》、《湘妹子》到1996年的《山菊》、1999年的《银锁》,从2001年的《清音》、2002年的《归云》到2003年的《清风》、2008年的《聘》和2009年的《红莲》,他的画面始终以表现温婉端庄的女性形象为主题。
《土家织女》
186cmx221cm
纸本工笔2019年
实际上,反复出现在李乃蔚画面上的女性形象,都具有中国文化的象征性。那些典型的江南女子的民族服饰,那些以弹琴、品茗和采莲为代表的女性休闲生活,那些清澈的眼神、俊俏的面庞和白皙的皮肤,都在塑造单纯、质朴、端庄、优雅和含蓄的中国女性形象。而这些女性形象的美,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审美观照和审美升华。这些作品让我们从当代社会的文化距离中,重新体认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乃至中国文化本体的品质。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审美追求,李乃蔚滤除了画面上的藻饰,并真正地以心接物。
显然,细微与简约、工笔与意笔、素淡与绚丽,这些外在的表象都不是衡量作品好坏的价值标准,寓于技巧里的思想情感、蓄于艺术表现之内的人文精神,才最终决定了艺术的高低与优劣。而通过思想情感的表达对于艺术技巧的创造、通过人文精神的诉求对于表现力的丰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推进与发展。
笔者相信,李乃蔚正是这样从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人文精神的诉求中去推进当代工笔人物画写实深度的一位艺术家。
(文/尚辉,现任中国美协理事、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来源:湖美工笔)
作品欣赏
《黄帝战蚩尤》
214cmx106cm
绢本工笔1989年
《古来征战几人回》
106cm×163cm
绢本工笔1990年
《黄土情》
110cmx160cm
绢本工笔1992年
《生日》
114cmx153cm
绢本工笔1999年
《银锁》
186cmx160cm
纸本工笔1999年
《归云》
220cmx120cm
纸本工笔2002年
《农家女》
80cmx50cm
绢本工笔2005年
《聘》
220x102cm
纸本工笔2008年
《红莲》
245cmx189cm
纸本工笔2009年
《百合》
186cmx103cm
纸本工笔2012年
《良宵》
180cmx97cm
纸本工笔2016年
《映月》
208cmx98cm
纸本工笔2017年
《苗寨酒歌》
100cmx224cm
纸本工笔2021年
《待鸣》
180cm×97cm
纸本工笔2022年
《撑花》
212cm×94cm
纸本工笔2023年
《屏》
180cm×97cm
纸本工笔2024年
画家简介
李乃蔚,1957年生人,籍贯:北京,出生地:重庆,毕业院校:湖北美术学院,现为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美协主席、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美术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湖北书画院院长、湖北省工笔画学会会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屈原文艺奖、美术文华奖和五一劳动奖章。
作品《银锁》获九届全国美展银奖、《清音》获十届全国美展铜奖、《山菊》获首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银奖(最高奖)、《归云》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生日》获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金奖、《清音》获庆祝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最高奖)、《待鸿》获庆祝建军85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最高奖)、《蓝花花》获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提名等。作品《李自成进京》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参加中华文明史诗大展,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作品《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工笔画《土家织女》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参加十一届全国工笔画展览。
作品还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展,日韩举办的现代中国美术作品展、“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九艺节“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第三第四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座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美展等。
有《李乃蔚画集》、《李乃蔚现代工笔人物画》等专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