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作理念是出于哲学的思考,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运动的永恒性。画家视域不仅在地表,更能通过地貌现象看到地理变化的本质。当下社会瞬息万变,人们在紧张应对生活的同时要关照本心不为外在事物干扰,活出自己安然自若的生命状态。”
——肖素红
在“锦瑟:当代的弦外之音”联展中,十一位女性艺术家以多样的媒介与叙事方式,共同编织出一张横跨个人记忆与社会语境的声音之网。展览没有依循传统的线性叙述,而是将历史片段、城市意象与身体经验拆解、交错,形成了一种细腻却充满张力的现场。
当我们置身于这十一位艺术家所构建的艺术场域,每一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或许映射自身的生活,也观照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想在画面的直观影响之外,听到艺术家自己发出的声音。由此,在一种超乎俗世生活之上的交流中,或共振,或碰撞。
肖素红以独特的“板块运动”系列作品闻名。她的创作灵感源自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将地壳运动的科学之美转化为纸上抽象艺术的磅礴诗意。15年来,她持续探索天空、海洋与地质的视觉交响,用笔墨重构宇宙的呼吸与律动。
伊芙琳:分享一下“大陆漂移”这个主题背后的哲学内涵,它是否既是个人体验的一种记录,同时也观照到当下人们的一种生存境遇?
肖素红:大陆漂移主题是我二十多年来一直采用的绘画母题,无论是现代水墨还是油画综合材料作品,一直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大陆漂移本身是德国科学家对地壳运动的阐释,我的创作理念是出于哲学思考,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运动的永恒性。画家视域不仅在地表,更能通过地貌现象看到地理变化的本质。当下社会瞬息万变,人们在紧张应对生活的同时要关照本心不为外在事物干扰,活出自己安然自若的生命状态。
地壳运动系列NO.6
纸本设色
48x48cm
2022年
伊芙琳:对于一个对东方美学感兴趣的年轻人,您会给他/她什么样的建议?
肖素红:从地域文化来说,东方人的审美与西方人有天然的不一样。对于对东方美学感兴趣的年轻人,核心建议是“从文化根源理解审美逻辑,在生活与实践中感知东方韵味”。具体可从以下方向入手:
锚定东方美学的核心文化根源,建立对东方美学底层逻辑的认知,避免仅停留在表面形式。
理解核心思想:重点学习“天人合一”等核心概念,这些是东方美学区别于西方的关键。
结合文化背景:阅读极简的东方文化典籍,或看《中国美学史》入门书籍,明白审美背后的哲学、历史语境,沉浸式接触东方美学载体,从具体的“物”与“场景”中感受美,而非单纯理论学习。
生活中的东方美:留意现代设计在慢节奏的仪式感中体会“雅致生活”的美学。用“对比”与“实践”深化理解,避免孤立看待东方美学,通过对比和动手加深认知。
对比中西差异:比如西方油画重写实、光影,东方水墨画重写意、笔墨;西方建筑重对称、宏伟,东方建筑重因地制宜、与自然共生,通过对比更清晰东方美学的独特性。
低成本实践:不必追求专业技能,用手机拍“留白感”的照片,用简单器物布置中式小角落,在动手中理解“少即是多”的审美。
警惕“符号化”误区,关注精神内核:区分“形式”与“精神”:比如新中式设计的核心不是贴窗花、用红木,而是传递“简约、雅致、宁静”的生活态度;日本侘寂风的核心不是“旧物”,而是对“不完美之美”的接纳。
尊重文化本真:了解传统载体的原本意义,不盲目堆砌元素,避免陷入“伪东方美学”的误区。
地壳运动系列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