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 昨日下午,中国工笔画学会原会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原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原副会长、中国美协原理事、辽宁省美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冯大中先生和辽宁省文联原副主席、辽宁省美协原副主席、中国美协会员、一级美术师、辽宁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原副主任喻国玮先生一起走进文化视界,接受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的专访。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总编辑梁洪文以茶会友,众人品茗畅聊。茶烟袅袅,思绪潺潺,两位画家将数十载艺术求索的心得、对传统笔墨的坚守与对时代创新的思考娓娓道来,为这场专访晕染开满纸墨香与人文温度。
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艺术领域也在时代的洪流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技术至上与市场逻辑的双重驱动下,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传统技艺、需要静心体悟的笔墨精神,似乎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渐行渐远。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守护民族艺术的根脉?又如何让古老的中国画焕发新的生机?画家冯大中和喻国玮用他们数十年的艺术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当代中国画坛,冯大中与喻国玮犹如两颗璀璨的明星,分别以不同的艺术路径诠释着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冯大中以工笔老虎与传统山水花卉为专攻,历经六十余载深耕,突破老题材藩篱,将工笔与写意巧妙融合,形成极具辨识度的艺术符号,其老虎画作不仅在全国性展览中崭露头角,更深刻影响了当代走兽题材绘画的审美取向;喻国玮则情系家乡,以对家乡山水的深厚情感为纽带,在继承传统笔墨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力求通过作品展现物象的生命力与当下的时代精神,其独特的山水表达为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冯大中与喻国玮,两位深耕中国画坛的创作者,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走出了兼具个人风骨与时代气象的艺术坦途。
师古融今,破老题材之藩篱
“李笑如先生的山水、老虎、花鸟等题材的作品,‘夺’走了我的心,‘夺’去了我少年时期所有的理想追求。”谈及艺术创作的起点,冯大中的言语间仍藏着当年的悸动——正是启蒙恩师笔下那兼具筋骨与意趣的老虎形象,让他从钟情文学转向深耕绘画,走上艺术之路,并将山水与走兽,尤其是老虎,定为毕生艺术主攻方向。而老虎,这一“从民间画案到学院庙堂皆难脱窠臼”的古老题材,成了他此后数十年反复研磨的“课题”。
冯大中 《孤帆钟声远》 50×100cm 2025年
在冯大中看来,松、竹、梅、兰、虎豹走兽这类“老而又老”的题材,恰似“蒙着旧纱的明珠”,要让其重焕光彩,绝非简单复刻古人笔墨可以做到。“需研究古人之心,悟其创作时的精神归处;要体察当今审美,明时代的精神所向;更要走向生活,从自然里攫取鲜活的笔墨语言。”他践行着“师古人之心,亦师造化之真”的古训:临摹先贤画虎的笔法,却不囿于程式;观察山林间虎的动态神情,却不止于形似。“为求形成自我独特的艺术面貌,我曾‘不择手段’——西画的色彩关系、中国画的笔墨筋骨、现代人的审美意趣,凡可用者皆融入笔下。”这份汲古而不泥古、融新而不悖古的探索,让他笔下的虎挣脱了传统工笔的“匠气”桎梏:皮毛的细腻处见笔力,眼神的威仪里藏气韵,既有着“尽精微”的工笔刻画,又带着“致广大”的写意精神,让千年虎画在当代有了“一看便知是冯大中”的鲜活模样。
冯大中《苍茅白露》215×452厘米纸本设色2007年
工写相融,塑笔墨之新境
“工笔画要有写意的笔情墨趣,写意画需有工笔的精微内涵。”这是冯大中六十余年艺术生涯凝结而成的核心体悟,亦是他对中国画工写关系的突破性思考。“长久以来,总有声音说工笔画太拘泥形象,有匠气,可工笔也能画得超凡脱俗。”面对传统观念对工笔画的刻板认知,冯大中以六十余年的艺术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冯大中《夏梦》68×138cm纸本设色1995年
他笔下的虎,毛发纤毫毕现却不显琐碎,眼神锐利如炬却暗藏温情,山石苍劲古朴却透着灵动——这份“细而不匠、放而不野”的境界,源于他对综合文化修养的极致追求。“避免匠气,不在笔墨的繁简,而在画者的文化修养与格调追求。”他深知,笔墨之外的功夫更能滋养画面——读诗词以悟意境,品文学以丰内涵,让诗词里的“炼字断句”化作笔墨里的“虚实相生”。这份综合修养的沉淀,让他的工笔虎既有“穷理尽性”的细节张力,又有“超然物外”的精神气度,不仅重塑了工笔画的审美边界,更以“冯氏笔墨”为传统工笔画的当代转型,写下了生动注脚。
冯大中《七九河开》187×122厘米纸本设色2013年
情寄辽土,绘心象风景
“家乡的一草一木,辽宁的一山一水,永远是我笔墨里的根。”喻国玮的创作,始终与脚下的土地紧密相连,像一部镌刻着辽宁大地印记的“生活日志”。童年在海边长大,“洗海澡、听浪打礁石”的记忆,让大海成了他笔墨里的第一缕深情。
喻国玮《凤凰涅槃》180X90cm 2023年
毕业后赴盘锦工作,亚洲最大的湿地成了他新的创作源泉。“盘锦的湿地,芦苇是魂。”他无数次漫步苇荡,看春风里芦苇破土而出的嫩绿,听秋雨中苇叶沙沙作响的坚韧,这份“生生不息向上长”的生命力,成了他笔下最动人的图景。他用淡墨勾勒苇秆的纤细,用浓墨点染苇叶的舒展,看似简单的笔触里,藏着芦苇“不屈困难、向上生长”的精神。
喻国玮《广阔天地》2019年68x68cm
后来迁居抚顺,长白山的雄奇壮阔撞入他的眼眸。他踏遍长白的峰峦沟壑,看松枝挂雪的倔强,听山泉叮咚的灵动,品云雾缭绕的空灵。他画长白山,不用浓墨重彩渲染巍峨,而是以淡墨晕染山石,以留白表现云雾,让山在“似有若无”间透出“雄浑而不失灵动”的气质。
喻国玮 《长白云烟》 50×100cm 2025年
“家乡的山水,是我情感的寄托。”他以笔为尺,丈量辽宁的每一寸土地;以墨为情,诉说对故土的每一份眷恋。他的画,从不是自然景观的机械复刻,而是地域情怀与个人心性的交融。这份对家乡的深情,让他的山水超越了“风景”的范畴,让辽宁的山河之美在中国画的语境里有了独特的叙事。
喻国玮《高山流水》122x42cm
守正求新,探笔墨精神之当代表达
“守正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要在传统笔墨里画出当下的语言符号。”喻国玮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敬畏——临摹恩师宋雨桂的作品,汲取其笔墨结构与情境营造的精髓,“不少人说我的画有宋老师的影子,这是恩师给予的养分”;钻研范宽《溪山行旅图》等经典,揣摩古人笔法、墨法与章法的精妙,将传统的“笔墨筋骨”刻进创作基因。但他更明白,传承不是复制,“推动中国画的发展是当代画家的历史使命,要让笔墨里透着时代精神”。
喻国玮《苍莽》67x92cm
在他眼中,“笔墨精神是中国画的核心,更是一个哲学命题”。笔墨绝非简单的“笔与墨的叠加”,而是“通过笔墨结构、情趣与关系,表达人的追求、信仰与对未来的向往”。他的创新,便围绕这份“笔墨精神”展开:用宋雨桂的墨法画山水,却融入自己对湿地芦苇“生生不息”的观察,让笔墨多了份倔强的生命力;以传统山水的章法绘瀑布,却着力表现“水的重力、雾的蒸腾、声的回响”,让静止的画面有了动态的张力。“画山水,要追求物象的生命力——芦苇的向上、瀑布的奔涌、大山的沉稳,都是自然的生命力,也是时代的精神气象。”这份对“生命力”的执着追求,成了他的创作座右铭,让他的笔墨在守持传统精神的同时,有了叩问当代审美的温度与力量。
喻国玮《山溪桃林》220X68cm
各展风华,共绘时代长卷
冯大中与喻国玮,一位在“工写相融”的求索中为老题材注入新魂;一位在“守正创新”的笃行里让地域山水承续精神。他们的艺术之路,虽题材有别、表达各异,却循着同一条艺术逻辑——却有着相同的艺术底色——对传统笔墨的敬畏,对生活实践的赤诚,对艺术创新的执着。
冯大中以“汲古开今”的勇气,让工笔虎挣脱“匠气”桎梏,成为兼具个人标识与时代审美的艺术表达;喻国玮以“守正探新”的智慧,让辽宁山河超越具象,化作承载笔墨哲思与生命力量的精神载体。他们的实践,恰印证了中国画的生命力所在:唯有扎根传统沃土,汲取生活雨露,怀揣创新勇气,方能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时代浪潮中永葆鲜活。而冯大中与喻国玮,正是这场“承古开新”之旅的行者,在中国画的时代长卷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传统、属于当下、更属于未来的璀璨篇章。
来源/中华网山东作者/薛筱蕙
摄像、摄影/毕家豪、李建龙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