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由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淮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淮安市美术馆(书画院)承办,北京逸真画院、北京国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山外”——当代山水画作品展在淮安市美术馆开展;9月25日16:00,在淮安市美术馆1号展厅举办了艺术分享会暨何加林学术讲座活动。
出席本次活动的外地领导和嘉宾有: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博导、山水画家何加林;
中国美协理事、北京逸真画院院长王静芳;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美协会员、北京逸真画院副院长侯庆通;
中国美协会员、北京逸真画院文艺理论处主任王智革;
北京逸真画院院长助理李伟;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北京逸真画院画家倪恒文;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美协会员、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北京逸真画院画家贾明哲;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北京逸真画院画家周书杨;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逸真画院画家陈子恒;
出席本次活动的淮安的领导和嘉宾有: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仁梅;
淮安市美协主席华龙宝;
出席今天活动的还有淮安市美协主席团成员,淮安书画院全体书画家,淮师美院、财经学院的师生代表以及市民朋友们。
艺术分享会现场
王静芳:此次带领北京逸真画院团队,在何加林老师学术指导以及他对作品创新、格调与精神境界的严格要求下,于淮安市美术馆办展,内心既激动又有压力。我们为此次展览精心筹备,拿出力作,虽自认作品不成熟,但在何老师引导下,围绕美术理念做了强有力探索,在风格学术探究上颇具探索性。作为江苏游子回乡办展,我感触很深,也期待家乡父老与美术界同道多提意见,助力我们进步。
何加林:在此次展览筹备过程中,我对参展画家们要求十分严苛。我期望他们既能扎实掌握传统笔墨的深厚功底,又能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我反对一味模仿,主张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传授绘画方法、讲解艺术规律,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长处,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如今,画院的作品呈现出风格各异的面貌,画家们都能独立思考,以真情实感投入创作,令人倍感惊喜。北京逸真画院创立的初衷,就是希望为社会的艺术氛围注入一股清流。我希望画院是为追求学术而存在,让每一位成员都能独立思考、富有创造性,并且每年都能展示出他们在艺术探索上的成果。从此次展出的作品来看,他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份执着与坚持已然极具意义。
讲座现场
艺术分享会结束后,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博导、山水画家何加林为大家带来《中国画笔墨观》学术讲座。
讲座开始,何加林从笔墨的定义、内容、运用三个维度展开讲解。他以“手机”作喻,指出手机外观相似但容量有别,笔墨质量如同手机容量,承载着画家的修养、文化认知、观念及艺术气质。同时强调笔墨不仅是表达客观物象的技术手段,更是画家精神品格、审美情趣的体现,蕴含人文意趣,与画家修养、道德、品位、境界紧密相关,所容之物可具象、可意象、可抽象,且笔墨呈现有高下之别。笔墨不能单独看,气、韵、景、思、笔、墨是综合一体的,一幅作品须具备这些元素。
何加林指出笔墨是中国画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在中国画创作中,用毛笔在宣纸、锦帛、皮纸等材料上绘画的特殊技能。
何加林强调笔墨与书法具有同构属性,即所谓书画同源,为让观众更好理解,以八大山人、徐渭等作品为例,剖析笔墨语言说明其用笔角度、力度、方向形成鲜明个性,与书法用笔一致。
在拆解笔墨内容时,何老师从广义与狭义双线展开。广义上,笔墨有境界之分,有保障系统稳定的程式,更有两大核心——“笔墨关系”用枯湿浓淡、黑白虚实表现物象质感,侧重心理空间;“笔墨结构”以疏密简繁、纵横跌宕营造节奏感,侧重视觉空间。狭义上,他详解“笔意、笔性、笔力、笔势”的特质,以及浓、焦、淡、枯、宿、湿六种墨色的用法,并用“浓墨为骨、淡墨为肌肤”的比喻,让观众直观感知墨色差异。
最后,何加林聚焦笔墨运用,一一解读黄宾虹的“五笔七墨”,为观众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笔墨认知体系。
讲座结尾,何加林就观众提出的书画创作等问题进行交流,并一一作出了详细而深刻的解答。
本次活动由淮安市美术馆(书画院)馆(院)长干露主持
干露:对中国画的笔墨以往会带有一些片面性的理解,何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拓宽了思路和纬度,对中国画的笔墨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和思考,何老师的分享是对中国画笔墨的深刻阐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他们的点拨往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感谢何老师为我们带来这场学术分享,让在场者皆有所获。
观展现场
展览于2025年9月16日至10月8日在淮安市美术馆1、2号展厅展出,欢迎大家到馆观展。
合影留念
(来源:淮安市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