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抗战印记丨吴磊:沂蒙红·“心”传承

抗战印记丨吴磊:沂蒙红·“心”传承
2025-09-27 16:26:0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中华网山东报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礼赞英雄精神,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共同推出“致敬!老兵——抗战印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书画艺术历来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次活动突破传统形式,创造性融合书画艺术与AI技术,结合动态化书画等创新形式,让静态画作“跃然屏上”,并邀请多位著名画家,讲述红色艺术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激励今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让英雄的事迹永不褪色,让历史的回响永续传承。

——编者按

一幅《沂蒙山・薪火相传》中,藏着多少沂蒙老区的烽火记忆,多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红色基因,多少红嫂与战士的英雄往事,又藏着多少对孩童接续精神血脉的殷切期盼?观者驻足画前,不必刻意探寻,便会被那满幅的赤诚牵引,悄然触碰到沂蒙大地深处,那份从未冷却的滚烫灵魂。

近日,本网《抗战印记》栏目专访山东师范大学吴磊教授,探寻《沂蒙山・薪火相传》这幅工笔重彩佳作将沂蒙的烽火岁月与赤子初心融进朱砂色的奥秘。

图片1.jpg

吴磊《沂蒙山薪火相传》210cm✕188cm

满纸朱砂红:从矿物色泽到红色基因

凝视《沂蒙山·薪火相传》,没有一处能躲开那抹“淌”满画面的红。

这红不是画室里随手调出的寻常色调,是吴磊特意用天然朱砂与赭石,一点点揉碎、调和,在宣纸上不断尝试,反复调和而成。他认为,红色于他而言,从不是轻飘飘的装饰色,而是“能摸到历史温度的精神底色”——多一分赭石则显暗,少一分朱砂又失魂,反复尝试,才定下最贴合心意的色泽。

那朱砂的赤红,带着矿物独有的温润与厚重,将烽火年代的热血气叠进了纸里:晕在沂蒙战士的红头巾上,那红便成了暗夜中的火种,亮得心里发暖;隐在背景的山峦轮廓里,那红又似沂蒙大地浸着的英雄血,沉得鼻尖发酸;就连现代孩童校服纹路里,也框进了几块红格花纹,像红色基因在新一代身上悄然发芽。

图片2.jpg

《沂蒙山薪火相传》创作过程

“这红里藏着沂蒙人的魂。”在吴磊心里,这满纸的红是沂蒙红色文化最鲜活的具象——是红嫂们与伤员胸膛里滚烫的赤诚;是战士举旗冲锋时眼底坚定的信仰;是“党政军民生死与共、党群干群水乳交融”在岁月里凝结成的精神印记。

更重要的是,这份红还藏着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与生活期盼。“红色所代表的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忆“红”——儿时过年贴的红春联、挂的红灯笼、家家户户窗棂上的红剪纸。那是中国人对“红红火火”最朴素的向往,是对美好生活最直白的追求。所以他画得格外用心,一笔一画都带着敬畏。他想让这份红,不仅能“立”在纸上,承载沂蒙的记忆,更能走进观者心里,唤起大家对红色文化的亲近。让人们懂得:红,是先辈的热血,是文化的根脉,更是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许。

两只隔空手:跨时空的“心”形传承

目光落在画面右下角,最让人挪不开眼的,是那组跨越了时空的“心形动作”——右侧的现代小女孩,穿着浅蓝色的现代校服,马尾辫上红头绳连接着历史;左侧的沂蒙女孩,裹着沂蒙老区特有的红色粗布短褂,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坚定。

图片

《沂蒙山薪火相传》局部

一今一昔,在满幅朱砂红的映衬下,恰好拼出一颗饱满的“心”。没有多余的线条勾连,可每个观者看过去,都像能摸到那无形的联结——这是吴磊藏在画里的巧思,也是他对“传承”最直白的诠释。

图片3.jpg

《沂蒙山·薪火相传》线稿

吴磊说:“一代代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尤其是精神的传递,不该是生硬的‘递过去’,该是像这样,带着盼头,带着呼应。”所以他没画直白的握手,偏要让两只手隔空相望:校服女孩的手是“寻”,是新时代孩子对历史的好奇与向往,想触碰那些遥远却滚烫的故事;沂蒙女孩的手是“盼”,是烽火岁月里的先辈对未来的嘱托,盼着红色的根能扎进下一代心里。

“‘心心相印’才能称为‘薪火相传’。”这两只手承载了吴磊创作时无数在沂蒙老区听老人讲的往事:当年红嫂们把孩子托付给乡亲时,也是这样伸着手,满是“盼你长大,盼你记得”的温柔。这隔空的“心”,哪里只是动作,分明是一条看不见的精神纽带,把沂蒙精神从战火纷飞的年代,稳稳地拉到了新时代,告诉所有人:红色不是过去式,是能跟着一代人、又影响下一代人的“活记忆”。

就像他在采访里说的:“我想表达的是这种心心相印和历史传承的一种精神,也同时表达了对下一代的教育不能忘记历史。经常地主动地去接触,触碰历史,从而触动隐藏在自己血脉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血脉觉醒。”这份不直白的传承,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让“代代相传”的心意,轻轻落进了每个观者心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里,让他们不知不觉就懂了:有些精神,从来不会过时,只会在一辈又一辈的呼应里,愈发鲜活,愈发有力量。

满幅沂蒙韵:崮与粗布衣的地域魂

即便被满幅红色包裹,《沂蒙山·薪火相传》里的“沂蒙味道”仍清晰可辨——那是吴磊把沂蒙的崮、沂蒙的小推车、沂蒙的油灯,都融进画里,让红色有了扎根的土壤。

背景里的山,是沂蒙特有的崮形地貌。吴磊用深红晕出崮山“顶平坡陡”的模样,像一个个敦实的巨人蹲在天地间,“沂蒙的崮是有脾气的,不秀气,却稳得很,就像老区人的心。”淡红的山影透着股厚重感,像是沂蒙大地在轻轻呼吸。

画面里的人物来自于《沂蒙山》歌舞剧中的虚拟人物,他没画挺括的衣衫,反而让粗布上满是自然的褶皱——肩头的褶子是扛过农具的痕迹,腰间的褶子是弯腰劳作时留下的印记,连袖口都特意画成挽到小臂的模样,露出带着薄茧的手腕,“当年沂蒙的孩子哪有闲着的?挽着袖子拾麦穗、喂牲口,这才是真实的模样。”

为了这些细节,吴磊在过去数十年中多次进入沂蒙山区写生:踩着乡间土路丈量村落,摸遍石磨的纹路、石屋的墙面以还原肌理,听老人讲石屋如何躲过战火,也亲手感触谷子的重量、摸清崮的轮廓,将沂蒙的烟火气与历史感尽数藏进写生本。“沂蒙的特色不是画出来的,是摸出来、听出来的。”这些山、屋、红旗,不是孤立的元素,而是沂蒙精神的“根”——正是这片土地的厚重、这片土地上人的实在,才孕育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当观者站在画前,既能从色彩中触摸红色记忆,也能从动作中读懂传承初心,更能从地域元素中感受到沂蒙大地的温度。而吴磊创作这幅画的初心,希望用画笔告诉每一个人,红色精神从不是遥远的口号,它藏在沂蒙的山水中,藏在代际的对话里,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精神血脉中,等待着被看见、被传承、被续写。

“沂蒙山高,沂蒙水长,红色的故事永不忘。”《沂蒙山·薪火相传》便是用丹青写下的“歌谣”,让红色精神在色彩、动作与地域风情的交融中,跨越时空,薪火永续。

走向无边的大地——著名艺术家王刚走进文化视界

来源/中华网山东 作者/王浩然

摄像、摄影/李春发 袁少帅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画家简介

固我长城·山东军旅主题美术作品展丨吴磊《薪火相传·沂蒙山》

吴磊,男,汉族,1971年生,中国致公党党员,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青年美协名誉主席;中国重彩画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旅游书画院秘书长;山东致公画院院长;济南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并担任山东省十二届政协委员;济南市十四届政协委员,济南市十五届政协常委。

获齐鲁文化英才、济南市高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近五年所指导的硕、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共计140余项,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共计8项。近年来,个人绘画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15次,其中获奖3项;入选省级展览五十余次,获奖二十余项。个人论文在《美术观察》、《国画家》等国家级艺术期刊发表9篇,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8项。在济南、滨州等地举办多次个人作品展览,主讲本、硕、博多门专业课程,并出版个人专著及个人作品集十余部。

(责任编辑:王浩然)
关键词:吴磊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