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时期,福建土楼被美国误为核弹发射井,还潜心研究了20年,用间谍卫星拍下无数土楼的俯视图,仍无法破解其中机密,这个“乌龙”直到80年代才解决。这种独特的建筑,其实是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的建造主要是出于族群安全保护的目的,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既能聚族而居利于家族团结,又能有利于快速集结战力共同抵御外敌。土楼的基础是石材,用生土分层交错夯筑,竹子当墙骨,木头在丁字交叉处定型锚固,建筑材料里甚至还有红糖及蛋白,完全是就地取材。整体造型有方有圆,以圆为主,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这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属于独树一帜的造型风格。土楼基本是依山或依水而建,古朴粗旷又奇特的审美特点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完全融入在自然之中。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明作为学习生活工作都在福建的艺术家,对福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刻的感情。他1984年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高研班,有着系统的学院派山水画训练基础,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并获“全国第十届美展”优秀奖、“全国群星美术大展”优秀奖等。梁明钟情于对福建土楼的描绘,形成了极具自己艺术风格的土楼系列。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曾评价梁明的土楼绘画有四个系列——“沧桑篇”“风情篇”“节气篇”“家园篇”,四个系列犹如不同的分镜头,记写了土楼建筑群的不同侧面。这幅《土楼之春》属于“节气篇”系列,以表现土楼和周边环境的自然相生为主题。
《土楼之春》采用全景式构图,似乎是站在山坡上以俯视的视角远眺,将土楼群及周边山水、梯田尽收画中。土楼在画面中错落分布,前景、中景、远景层次清晰,有方有圆。近景树木用不同笔触展现枝叶形态,或点或勾,如春风拂过有沙沙的声响。中景土楼镶嵌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中,梯田的绿色尽显清新明快。画家以干枯笔墨表现土墙粗糙质地和裂缝,土黄色的土楼墙体也体现了质朴感。远景的山峦与村落,渐渐消失在无尽的绿色梯田和雨雾缭绕中,营造出深远空间感。画面中,土楼的规整与自然景物的灵动形成对比,疏密有致,同时色彩与墨色相互交融渗透,既保留水墨韵味,又通过色彩的搭配丰富了画面视觉效果,在真实表现福建土楼的基础上,传达其春意盎然的新气息。
传统民居是对地域、人文、自然积极的回应,梁明的《土楼之春》通过展现土楼建筑形态、生态环境,在笔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探索创新,将土楼与现代审美结合,传达其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精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
作品欣赏
请横屏欣赏
《土楼之春》123×244cm
世界遗产简介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迁徙中创造的“世界建筑奇迹”。主要分布于福建与广东两省,包括龙岩永定土楼,漳州南靖、华安等多地土楼以及泉州土楼。福建土楼始于宋元,明末至民国时期成熟。
福建土楼早期规模小、结构简、无石基、装饰糙,多为正方、长方形。明代经济文化发展,官宦按中原规制建土楼,形式考究、功能多样。明末清初,民间为安生建土楼、石楼。清代、民国,永定加工业兴起,人口增长,建殿堂式土围楼及方、圆等土楼,规模大、类型多,晚期部分受外来文化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土楼注重实用,结构简练,装饰少。
福建土楼以土筑墙,形态多样,有圆、半圆、方、四角、五角、交椅、畚箕形等。早期方形,奇特神秘、坚实牢固,楼内设施齐全。后因方形土楼有缺陷,客家人设计出圆土楼,现存圆形土楼最引人注目,当地称圆楼或圆寨。
福建土楼结构多样,一种为内部三堂制,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排列,下堂为出入口,中堂用于家族聚会、迎宾待客,上堂供奉祖先牌位。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独具特色。
福建土楼是集体性建筑,出于族群安全考虑,采用自卫式居住样式。客家人举族迁移,选择利于家族团聚与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御外凝内。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外墙厚,可抵御攻击,有防火抗震、冬暖夏凉等功用。土楼墙壁下厚上薄,夯筑工艺复杂,用“熟土”并掺入糯米饭、红糖增加粘性,埋入“墙骨”增加拉力,土墙坚固,防风抗震能力强。龙岩永定振成楼按八卦图形设计,华安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南靖田螺坑土楼群如飞碟降临,河坑土楼群错落有致,构成绝景。
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楼(含永定区初溪等土楼群,南靖县田螺坑等土楼群,华安县大地土楼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他作品欣赏
《苗寨欢歌》
《在雨中》
《西江千户苗寨》
(来源:书画频道)
画家简介
梁明,祖籍广东梅州,出生于福建龙岩,1984年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民间美术专业,2012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山水画高研班。全国第八、第九次美代会代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梁明工作室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山水画艺委会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集美大学美术学院、西瓦那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入选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新中国美术家系列——福建省国画作品展”“海峡墨韵——闽籍艺术名家(北京)邀请展”“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海丝情怀’——名家画泉州美术作品展”“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艺术大展——当代中国画展”,特邀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邀请展——山河锦绣山水画名家作品展”,特邀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2019湖南中国画”双年展、“写意·苏州”(山水篇)中国画双年展、“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展览”、“草原四季——全国美展”等。作品曾获“全国第十届美展”优秀奖、“全国群星美术大展”优秀奖、“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优秀奖(最高奖)、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美术创作突出贡献奖、“福建省第六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第三届福建省书画节”金奖等。
曾在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河南美术馆升达分馆、厦门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现有四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件作品被外交部、厦门金砖会议及有关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