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锋辉表示,许江先生是中国油画领域和中国当代具有深远影响和卓越成就的教育家与艺术家。他的艺术之路,是一条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致力于东方精神现代重塑的探索之路。许江先生的艺术创作,尤为鲜明地体现在两个贯穿始终的核心意象:“葵”与“山”。他以油画厚重的笔触、水彩淋漓的意韵以及雕塑凝练的形体,反复刻画葵的生命轮回,使之成为一部镌刻着集体记忆与生命韧性的“心灵史诗”。他的“山”,则超越了自然景观,成为人文与心性的崇高象征。这“所念之山”,是扎根于华夏大地的“此山”,是在传统山水精神映照下,对当代家国情怀的深沉咏叹。多年来,他以非凡的哲思与激情,将个人的艺术生命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将深沉的乡土情怀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紧密相连,构筑了一个深邃而壮阔的艺术世界。他以葵为心,仰山为志,用画笔和雕塑铸炼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他的艺术,是向阳而问的深切关怀,更是仰山以答的巍然回响。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讲话
余旭红谈到,“三江口”之畔的宁波美术馆与许江老师颇有缘分。20年前,正是许江老师建议这片老码头铸就为公共文化地标,并推荐国美年轻教师、建筑师王澍、陆文宇主持设计了宁波美术馆。如今,许老师将他历时20年、每日穿行杭州三江口到“最葵园”工作室创作的作品在此展示,具有特殊意义。
余旭红指出,在许江老师身上,劳作者、吟诗者、教育者三重向度一体,共同构成其深邃的艺术生命实践。许江是一位劳作者:20多年来,许老师以中国大地上的葵原与山水为现场,以油画、水彩和雕塑等多种表现方式,铸炼当代中国人的仰山情怀。他的山水观,脱胎于中国传统画学理念,却又注入了当代人的生命感悟。
许江是一位吟诗者:他带领青年艺术家赴名山大川采风写生,写生机、写生意、写生气。每到一处,在游山览水中诵诗,与古共对话、与今开生面。令人动容的是,许老师的笔下不止于胸中的山川丘壑,更有与时代共鸣的深切关怀。他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艺术遭遇的问题与时代的精神脉搏相连,让山水成为一代人的心灵史诗。
许江是一位教育者:在担任中国美术学院20年院长期间,坚守中国文化主体精神,打造了“国美”模式;在山水化的校园中,许江院长与师生“同游”,以“空间建造与精神塑造共构”主导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建造,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场所和精神家园,凝聚成“大学望境”。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杨劲致辞
杨劲回顾宁波美术馆建馆的二十年:从美术馆立项开始,许江主席就参与和推动了建筑师的选择、设计方案的完善等诸多关键环节,在随后的二十年中,持续为其发展注入思想与方向性的力量。许江主席不仅仅是院长、画家,更是一位艺术的布道者、一位慷慨的诗人。展览所呈现的“山”和“葵”已不是具象的存在,而是思想的激越、精神的突围;所谓“仰”,是一种精神向度,一种超越个体局限、投奔高远理想的文人态度,这种“仰山”精神,深深感染、打动并启迪着每一位观者。
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闫平、俞晓夫、殷双喜、苏新平、张晴、贺丹、陈世宁、张淳大宝、张晓凌、赵培智、郑工、雷波、张曙光、王琨、李磊、丁设、江梅、李向阳、张悦、王鸿生、刘赦、邵亚川、孙逊、顾黎明、王易罡、王克举、夏可君、鲍静静、马琳;来自浙江省内的嘉宾臧军、沈旭微、周新波、应达伟、葛学斌、徐朝兴、茅威涛、翁持更、崔巍、王敏杰、张成毕、杨丽、骆献跃、覃泓、查建华;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嘉宾沈浩、傅巧玲、曹晓阳、毛雪非、宋建明、傅肃琴、胡钟华、王赞、孟云生、刘正、杭间、胡振宇、司徒立、卓鹤君、王翠华、徐芒耀、吴洪鸣、王冬龄、闵学林、尉晓榕、王丽芳、杨参军、吴海燕、翁诞宪、章晓明、叶向英、施慧、张捷、毕学锋、管怀宾、杜卫、徐默、孙景刚、井士剑、傅新生、陈华沙、林勇、何红舟、崔小冬、黄发祥、徐娩真、吕品田、周武、常青、封治国、刘海勇、周宝松、王宁逸、王一飞、胡敏、卓旻、盛天晔、沈乐平、邬大勇、周艳、班陵生、李凯生、李玉普、范白丁、段卫斌、袁由敏、刘智海、刘健、万木春、李沐、卢勇、金琤、陈永怡;来自美术博物馆界的嘉宾王一川、纪云飞、马驰、应金飞、陈建中、朱建军、张维萍、庄立臻、Paul Taylor教授、皮力、张颂仁、郑林、甘智漪、贾新伟、何炬星;来自宁波艺术界的孙佩梁、陈承豹、潘沁、魏惠东、姚剑峰、徐立勋、宋新新、林琳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徐红梅、金新、王一凡、林万炯、何曼玲、梁章凯、成一风、卓福民、徐千惠、叶卫平、黄萌莉、陈幼娅、陆向怡、李欣桐、郭晓燕、毛岱、姚远东方、吴昊、柳战荣、项笠萍、陈国东等200余位各界代表参加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