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杜甫笔下这声千古叩问,至今仍在齐鲁大地的山峦间回响。早在1987年,泰山便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殊荣,将自然造化的雄奇与人文积淀的厚重熔铸一体——它不仅是地理坐标里的“五岳之首”,更在绵延千年的封禅仪式中,承载着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的精神密码。在《文化十分》的镜头里,艺术家王克举与国画家刘罡携手引路,以两支画笔为匙,解锁泰山穿越古今的精神内核,一位以油彩书写山河气韵,一位用水墨凝练历史精神,共谱一曲与泰山对话的艺术乐章。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诗经》的咏叹早已道尽这座山与齐鲁大地的血脉羁绊。那条镌刻着7000余阶的登山古道,每一块青石、每一道沟壑,都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与荣光。千百年来,泰山早已超越了地理高峰的范畴,成为一座象征着文明传承与精神坚守的“文明高峰”。正是这份对故土与神山的眷恋,让生长于齐鲁大地的王克举与刘罡,不约而同地拿起画笔,重返泰山,开启了一场属于他们的独特的艺术寻踪之旅。
一位以油彩为媒,在画布上挥洒“拔地通天”的豪情——王克举用油画浓烈的色彩与厚重的笔触,捕捉泰山云海翻涌时的磅礴、松枝向阳时的苍劲,将山川的气韵与力量凝于方寸画布;一位以水墨为魂,在宣纸上诉说“稳如泰山”的坚守——刘罡凭水墨写意的简练线条与淡远墨色,勾勒泰山历经风雨的风骨,于留白与晕染间,沉淀出千年历史的沉静与坚韧。
数十载春秋流转,他们登山的脚步从未停歇。油彩的热烈与水墨的清雅,两种艺术语言在泰山的晨昏里各显奇妙,却在山巅的并坐凝望中“殊途同归”。当被问及“作为民族精神象征,泰山最核心的意义是什么”,两位艺术家的答案撞出深刻共鸣:“泰山是一个精神的符号,是‘国泰民安’的符号。”“它的内核是包容与博大,正如‘泰山安,则天下安’——它以稳固的姿态,托举着华夏儿女对安宁与博大的向往。”
从油彩的炽烈到水墨的温润,从山河气韵的描摹到历史精神的凝练,王克举与刘罡以艺术双重奏,让泰山的雄奇与精神的厚重跃然纸上。在他们的笔端,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座山的轮廓,更是一个民族刻在骨子里的豪情与坚守,是跨越千年仍温热的精神传承。
(文/DeepSeek,视频来源: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文化十分》栏目)
王克举作品欣赏
《五岳独尊》(黄河长卷泰山段)
《日出东方》240X640cm
《天下黄河》布面油彩 180×200cm 2009
《寒春-沉寂的大地》布面油彩 180×200cm 2010
《山之韵》布面油画 140cm×160cm 2011年
《杏花开时雾遮山》 布面油画 160cm×180cm 2013年
《崇山尽秋色》 140x160cm 2013
《十月天》80×100cm布面油画2014
《黄河东去》 160x200cm 2014
《黄土沟壑》布面油彩 160×200cm 2016
刘罡作品欣赏
岱宗起祥云
136cm×68cm
纸本水墨
2017年
东岳气象
53cm×78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大美岱岳
53cm×78cm
纸本水墨
2018年
海岱朝宗
112cm×244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泰山敢当
34cm×68cm
纸本水墨
2020年
国泰民安
27cm×48cm
纸本水墨
2020年
金泰山
53cm×78cm
纸本水墨
2020年
泰山
78cm×53cm
纸本水墨
2020年
艺术家简介
王克举,1956年8月生于青岛,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创作研究员、北京当代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与收藏评审委员会委员。
刘罡,1961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美术馆展览收藏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藏品征集鉴定委员会专家。
以“泰山”为主题的山水画创作立于当代山水画坛,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文联,中国驻外使馆等机构收藏,出版个人画集专著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