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面构图和表现形式方面,巧妙融合了中国画“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精神,用笔、用色和留白都非常大胆,采用大刷子“先混沌、后提醒”,完美体现了写意油画的书写性和东方气韵。四幅矿工肖像的并列呈现极具视觉冲击力,分别展现了矿工不同的姿态和神情,有的站立、有的坐着,有的手持工具,细节之处尽显矿工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画家通过对矿工面部表情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他们坚毅、朴实的性格特点,以及在艰苦工作环境下所磨炼出的沉稳气质,让观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人物的精神风貌。画面上的矿工可以被解读为煤矿工人,也代表着石油、钢铁、电力等行业的产业工人,共同汇聚成产业工人的伟大形象。这与赵世杰在石油工业中对集体力量的认知相呼应。在石油工业的庞大体系中,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分工协作,共同推动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画面中矿工们独立又统一的呈现方式,巧妙地传达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
色彩运用上,赵世杰的作品有着鲜明的特点,色彩非常单纯和饱和,强调色彩纯度与灰度的对比,使画面展现出极强的张力和冲击力,带给受众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色彩丰富且有层次感,在描绘矿工服饰和周围环境时,采用了偏厚重、沉稳的色调,如深蓝、深灰、褐色等,不仅真实还原了矿工工作场景的氛围,也凸显出他们劳动环境的艰苦与工作的繁重。同时,又在一些细节之处点缀以亮色,像矿工安全帽的色彩。这种色彩的对比,既突出了矿工们的工作特征,又赋予画面以生机与活力。赵世杰对工业环境中的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工业设备的金属质感、劳动者服装的色彩等,都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反映在其色彩运用之中。
笔触表现上,热烈奔放的笔触与矿工坚毅、朴实、粗犷的形象特质相契合,使画面充满动感和韵味,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体现了画家灵感迸发时那种沸点的创作激情。赵世杰通过这种充满夸张、力量感的笔触,生动地塑造出矿工们坚毅的形象。这种笔触风格与他在石油工业中所体验到的那种充满力量与激情的工作氛围息息相关。在石油开采等工作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的是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力量。赵世杰将这种对力量的感知转化为画面中粗犷的笔触,使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矿工们内在的精神力量。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饱含着赵世杰对产业工人的深厚情感与敬意。他以细腻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刻画矿工们的神情,或坚毅、或沉稳,展现了他们在艰苦工作中的坚守与担当,以及平凡人对工作、生活、家庭和人生的理解和热爱。这种情感源于他在石油工业工作中与产业工人们的朝夕相处,对他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和同情。这幅作品不仅是对矿工群体的礼赞,又是对所有为共和国工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产业工人的致敬,更发出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最强音。
总体上看,赵世杰打破了传统画法对人物的刻意塑造,而是用画面语言、情感把形体带出来。独特的题材选择、富有创意的格局构图、丰富的色彩运用、写意留白的笔触以及真挚细腻的情感表达,对于研究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展现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示借鉴。同时,也为同类型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实践范例,激励更多艺术家关注产业工人和普通劳动者,挖掘平凡人物身上的劳动精神、匠心追求和家国情怀。
更为重要的是,《共和国为你肖像—脊梁NO.4.5》是一幅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性的油画作品,集中呈现了中国写意油画对西方古典油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标志着赵世杰从西方艺术单纯的接受者与模仿者,转变为积极的转化者与创造者,以深厚的中国画传统文化基因重塑当代油画语言。在更深层次上,画面中,他也并非简单重复古人的笔墨程式,而是在画布这一西方艺术媒介上,重新激活了东方写意美学的生命力,使传统文化精神获得了当代载体和传播力。
(文/杨世龙,来源:辽河油田新闻中心)
画家简介
赵世杰,生于大连,198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第九届副主席,油画艺委会常务副主任。现为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顾问,盘锦市文联副主席,盘锦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专家艺委会主任。国家艺术基金“当代中国工业题材”绘画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导师,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鞍山师范学院国学中心工业绘画研究所研究员,大连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一级美术师。
作品先后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先后参加中国美协、中国油画协会、中国写意油画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全国美展及学术邀请展四十余次,并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和国家级美展不同奖项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