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纸铺陈纳万象,笔走泼洒起沧沧。
青蓝晕染云烟态,似引山河入画囊。
写生花卉
贾广健老师的花卉写生作品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技法融合:传统与现代、中西交融
以没骨画为核心技法,既继承清代恽南田没骨画的清隽秀逸,又吸纳宋代院体画的精致严谨;同时大胆借鉴西方艺术,如水彩画的透明画法、色彩叠加技巧,以及光影表现手法,通过色、墨、水互融互渗,让传统没骨技法焕发出符合时代审美的现代气息。
2.造型写实:精准捕捉生命质感
得益于专业造型训练与扎实的对景写生功力,对花卉的细节刻画(如花瓣、花茎、花叶的叠合关系等)远超前人,能精准还原自然花卉的鲜活形态;尤其偏爱描绘花朵初绽的瞬间,传递出生命的蓬勃意趣。画面中若出现禽鸟,虽笔墨简淡,却刻画细致,能以寥寥勾染展现出禽鸟的精神风采与生动趣味。
3.构图突破:从“折枝”到“满密与自然”的拓展
打破传统花鸟画“折枝式”的淡雅清秀,既追求饱满繁复的满密构图,融入现代构成理念,让画面富有层次与视觉张力;又尊重植物自然生长的朴素结构(如花卉、枝叶“自下而上”的生长态势),使作品兼具艺术加工的巧思与自然生命的本真。
4.意境风格:清丽典雅,具阴柔之美
整体画面呈现清丽典雅、恬静柔和的气质,蕴含“清润见雍容”的阴柔之美(如清代姚鼐所论“如清风、如云、如幽林曲涧”的婉约含蓄),传递出浪漫、古雅的诗意感,营造出祥和安宁、超然世外的氛围。
5.笔墨创新:意笔介入,灵动鲜活
在没骨画创作中引入小写意的“意笔”,避免了传统没骨易显的刻板感,让作品既保留没骨画的严谨工致,又增添了鲜活灵动的气韵;艺术探索步步为营,从工笔设色、没骨画逐步向水墨写意拓展,且始终坚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对自然生命的长期观察与体悟为基础,传递“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写生山水
贾广健老师的山水写生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1.技法融合:传统笔墨与现代意趣的创新碰撞
既承袭传统山水的笔墨精髓(如中锋用笔的凝练感、水墨晕染的韵味),又大胆吸纳现代艺术手法(如水彩的透明质感、色彩互渗的流动效果)。通过墨色与水的自然交融,让水墨在纸面上自由晕渗、流淌,营造出烟云缭绕、灵动缥缈的视觉效果,突破了传统山水的程式化表达,赋予作品更具现代性的写意感与抽象美。
2.意境营造:清雅空灵,诗意盎然
以虚实相生的墨色层次(淡蓝、灰紫、浓墨的渐变与碰撞)构建空间,搭配简洁凝练的景物(如画面下方虬曲的树木),营造出“似山非山、似云非云”的朦胧幽远之境。整体传递出宁静超然、清润高逸的精神氛围,延续了其艺术创作中一贯的诗意与雅致,让观者感受到“画中有诗”的空灵意趣。
3.创作根基:写生为源,提炼升华
始终以自然写生为创作根基,注重对山水实景(如云雾的形态、山川的光影质感、草木的生长意态)的观察与体悟;并将自然中的鲜活意趣,通过艺术提炼转化为水墨语言——既保留了自然山水的生动性,又通过主观化的笔墨处理(如墨色的夸张、形态的概括),让作品兼具写实的“真”与创作的“美”,实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升华。
4.笔墨个性:写意没骨,气韵灵动
以没骨、写意的笔墨语言为核心,弱化传统山水的严谨勾勒,强化“写”与“染”的韵律感。笔痕与水痕自然交融,体现出“笔简而意足”的特点;同时,融入其花鸟画创作中对“生机”与“色彩”的敏感捕捉(如清透的蓝紫色调运用),让山水也焕发出灵动鲜活的气韵,避免了传统山水易显的刻板,更具生命力。
采风写生掠影
(来源:亚洲艺术研究院国画院)
艺术家简介
贾广健,1964年生,河北永清人。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天津画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创始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第十、十一次文代会代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文促会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