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孙承民:姜巍工笔画中“飞翔的心”与生命觉醒的礼赞

孙承民:姜巍工笔画中“飞翔的心”与生命觉醒的礼赞
2025-10-09 13:54:5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飞翔的心,从未停歇”——这句话是画家姜巍自己说的,并置顶在他的朋友圈个人主页上。姜巍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至少萦绕了二十多年,那时他才二十几岁,站在年轻气盛的制高点。人我不熟,没见过面,只在黑龙江省50年美术作品回顾展上得知他获得了金奖,才引起我关注他的名字。

贾平凹写过一本书,名叫《朋友》,书中记录了他和一些书画家朋友交往的趣事和经过,也收录了为部分书画家作品集所作的序文。贾平凹笔下的书画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鲜活,生动,跃然纸上,百字千字栩栩如生,不关乎学术评论,没有诘屈聱牙的理论陈述,不乏对作品说些个人的主观感受,着墨之处大多是在说人物。人的品性与作品气息密切相关,由此可以嗅到人物背后的作品孕育出生的经过和个人情感的基因信息。读《朋友》一本书,勾起我很想去写一些朋友的念头,而说些什么却拿不定主意,我想说的,和人家要我说的未必是一回事。

1~1.jpg

姜巍这人我按捺不住要说上几句。他个子高挑,身材标致,气质硬朗,做事利落,语言干练,理念扼要,谦逊随和,正义直率。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高卉民先生是这样评价姜巍的:“为人正,为学精,为情重,而又不失现代青年之时尚追求,或可成为中国画坛的一朵顽强生存而又不失光华的葵花。”姜巍体魄和气度,很难让人把他与工笔画联系到一起,而事实上他的确是位工笔画家,所有获奖作品都是他的工笔代表作。

姜巍的工笔画弥漫有宋人遗韵的蛛丝马迹,不露声色潜伏在其作品的语言体系中。作为现代工笔画家,姜巍不断尝试语言的突围和创新,尤其题材的选择不再是传统一路的泛泛复制与再现,亦步亦趋的照本宣科,而是以现代意识流的审美取向,借鉴融合抽象、构成、象征等理念,以中国人的宇宙观审视大千世界,决然冲锋在哲学立场的前沿,省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尤为关注生命体态的觉醒和感召。

我注意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姜巍创作了很多以鹤为主题的作品。鹤作为表现主体不是写意画家笔下或悠闲或孤傲的散漫,也不是工笔画家笔下延年益寿的化身。姜巍工笔下的鹤,幻化为灵魂的寄托,或许鹤就是他,他就是鹤,亦或是人文情怀的投射。这一构成的布局,是诗性的组合,赋予旋律的节奏,宛如交响乐的悠扬华章。洁白的羽翼映衬在红色渲染的背景图案或是蓝灰色的氛围中,如似涅磐重生,如似生命绽放,亦或是与人生天地间的牵手。红色背景的渲染,几分炽烈,几分生机,几分希冀;蓝灰色的背景,几分肃穆,几分凝重,几分静谧;白色羽毛的翩跹浮游,几分冷逸,几分高洁,几分灵动。我不知道画面背后的故事,却深受眼前营造的氛围所感染,如同一幕充满情节的史诗,画面的张力驱使你驻足屏息。

3~1.jpg

我们不时被某些场景所打动,打动的理由从来都是莫名其妙难以言说的缘由,这之中一定是隐藏着神秘的能量,将我们灵魂深处的敏感捕捉牵制。姜巍不满足于日益形成的工笔画语言,他意识到如何关注现实主义题材,是一个画家必须具备的表现能力和时代责任。因此姜巍尝试以意象符号的构成过滤掉叙事方式的套路,把具象造型的事物移植到画面中去,将其物象元素构成象征性的精神符号,这是一种心灵的呐喊,发自肺腑的呼唤,画面呈现出生命如此壮丽慷慨激昂的景象。从第十届全国美展至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历时二十年,他是“飞翔的心,从未停歇”。

姜巍的工笔画具有自己的风格,在色彩方面打破传统常规,构图险绝空灵,色彩冷峻深沉,内敛而含蓄,隐喻见实相,借助物象吟唱对生命的礼赞,赋予物象情感人格化,正如他所追求的画要有“三度”,即思维向度、学术态度、情怀温度。我们看到姜巍在画题取材多样性方面,努力赋予杂卉昆虫、时蔬百果以美学意义的生命信息,从而营造出唯美主张的精神航向,驾驭情感的轻舟抵达心灵家园的彼岸。不求应物象形,随类赋色,而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画面的景物与图式,是情感与精神又一次携手踏上创意之美的新旅程,前方是前所未有的美妙憧憬,是理想与梦幻交织在一起的幽弦合唱。

5~1.jpg

我们熟识的风物就呈现在眼前,似曾相识又倍感新鲜陌生,这是因为姜巍不为图识所困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自然界中的花鸟杂卉草虫,无疑给姜巍的审美扩张和情感宣泄,提供了艺术行为上的种种实践,并以含蓄委婉的绘画风格,倾诉了对生活与人生在文化价值方面的理解,不难发现姜巍的审美视域,已经延展到了自然与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每一个细节。

行文至此,需要说明一点。一个人执意要去写另一个人,并不是受人之托作文章,这说明我有自己的话要说,做我自己要做的事。关于姜巍的作品,我与他没有过交流对话。据说,美国的收藏家很少收藏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画家作品,即便收藏了某一位画家的作品,也不愿意认识原作者。理由是收藏家不希望听到画家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从而影响甚至破坏了收藏家初始先入为主的主观审美动意。于是我尝试以我的审美经验去感知、揣摩、解读姜巍的作品,品读画作的结论未必吻合姜巍心中的预期答案,确是我眼中的“姜式物语”。

在没有任何信息沟通交流的前提下,无论从美学、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姜巍的作品,都会带给你不同程度的情感律动,抑或心灵碰撞的共鸣。每一件作品的问世,应当期待有所不同的解读和声音出现,而若等来的是沉默,那就意味着平庸,平庸预示着可有可无,可无的作品一定是通俗的,底层的,习以为常的。让我动心去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是屈指可数的,毕竟我不是靠写评论赢得名声的人。

现在,我一吐为快甚是得意了。

文/孙承民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来源:從人之門)

姜巍掠影

8~1.jpg

32~1.jpg

9~1.jpg

作品欣赏

2~1.jpg

空白图.jpg

4~1.jpg

空白图.jpg

6~1.jpg

空白图.jpg

7~1.jpg

画家简介

姜巍 | 画有“三度”:思维向度、学术态度、情怀温度

姜巍,1974年生于辽宁,祖籍山东,现为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黑龙江省青联委员、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黑龙江省政协书画院研究员,黑龙江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书画艺委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王浩然)
关键词:姜巍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