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启幕,集中呈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40载艺途积淀的500余幅力作。展览涵盖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竹石、瓜果杂项等多个题材,既见传统文脉之承续,又显时代精神之新貌,全面勾勒出艺术家深邃的美学追求与丰沛的创作活力。开幕当日嘉宾云集,反响热烈。特采撷部分观展嘉宾的真挚感言,以期与读者共赏其艺、共悟其心,感受“与物为春”的笔墨温度。
——编者按

作为一个展览,它呈现的一定是那些显性的东西。比如,一进入展厅,那500余幅作品映在眼前,人们无不为万鸣先生在承担繁重行政事务的同时,竟能创作出如此数量庞大、质量精良的作品而由衷惊叹。
然而,那些展览之外、作品背后的支撑性的东西更值得追索,虽然它们不是直接展示在展墙上。当下,有不少刘万鸣的追随者和绘画爱好者都在学习他的风格。但为何许多人虽在形式上趋近,却总给人“貌合神离”之感?究其原因,恐怕在于他们未能真正触及刘万鸣艺术精神的内核。

《平湖清远》纸本水墨355cm×193cm2022年
这种内核,源于刘万鸣独特的生命经验与文化积淀。他成长于淳朴的乡土环境,自幼便与自然亲密接触,与各种小动物和谐相处。这种源自天性的亲和力,使他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近乎心灵相通的关系。他的作品因此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情调以及山野间特有的生动氛围。在他笔下,那些小动物不仅是描绘对象,更是情感的寄托与精神的对话者。唯有长期沉浸于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度互动中,才能在笔墨间赋予生灵以鲜活的生命力——这不是技巧可以复制的,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流露。
此外,刘万鸣的艺术格局极为开阔。一方面,他的工笔作品展现出极致的精微:造型严谨、笔墨考究、一丝不苟;另一方面,他又能在写意层面挥洒自如,意境磅礴、气象宏大。这种“精微”与“广大”的强烈对比,统一于他宏阔的艺术胸襟与强大的内在能量之中。正是这种罕见的综合能力,使他既能深入毫发,又能放眼天地。

《高卧安逸》纸本设色240cm×62cm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