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启幕,集中呈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40载艺途积淀的500余幅力作。展览涵盖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竹石、瓜果杂项等多个题材,既见传统文脉之承续,又显时代精神之新貌,全面勾勒出艺术家深邃的美学追求与丰沛的创作活力。开幕当日嘉宾云集,反响热烈。特采撷部分观展嘉宾的真挚感言,以期与读者共赏其艺、共悟其心,感受“与物为春”的笔墨温度。
——编者按

今天非常高兴回到我的家乡山东,参加“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的开幕式。作为山东人,能在齐鲁大地见证这样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会,倍感亲切与自豪。刘万鸣不仅是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年的同事,更是我长期关注并深为敬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我见过很多,然而今天展厅中如此系统、宏大的呈现,仍令我深受震撼。
结合今天的观展感受,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对万鸣先生艺术的理解。
第一,守正出新:植根传统正脉,融通古今之变。刘万鸣的艺术有着清晰的文脉传承。他深研宋元以来的中国画传统,尤其注重从黄宾虹、吴昌硕等近现代大师身上汲取养分——这些前辈无一不是立足传统、以古开今的典范。刘万鸣先生的创作,正是建立在对这一正脉的深刻理解之上。大家可以看到,他的线条极具书写性,流畅而富有节奏,境界高远。虽以工笔为主要面貌,却毫无板滞之弊。他的画面“远看精微,近看松动”,在严谨的造型中透出写意的气韵。这种“工而不匠、细而不弱”的特质,正源于他对传统笔墨精神的高度把握与自由转化。

《碧空无际》 纸本设色 361x192.5cm 2014年
第二,文心铸魂:以文化修养涵养艺术格调。中国绘画从来不只是技术的呈现,更是人格与文化的外化。刘万鸣长期浸润于儒道思想,注重内在修为,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浓厚的文人气质——清雅、内敛、含蓄而有力量。这种“文人气”,不是表面的形式模仿,而是源自对中华文化精神的深层认同。黄宾虹曾言:“画者,文之极也。”真正的中国画,必须承载文化价值。刘万鸣深谙此理。他的创作不仅是视觉表达,更是对“天人合一”“澄怀观道”等传统美学理念的当代践行。在他的花鸟、走兽乃至题跋书法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象的精神追求——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体察,更是对民族审美理想的坚守。

《平湖清远》355cmx193cm纸本水墨2022年
第三,笔墨探微:在传统语言中开创新境。尤为可贵的是,刘万鸣并未止步于继承。他在坚守笔墨本体的同时,不断探索其当代表达的可能性。无论是对物象质感的精微刻画,还是对画面结构的现代重构,抑或将书法用笔融入工笔造型,都体现出他对“笔墨如何言说当代”的深入思考。他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包袱,而是资源;创新不是断裂,而是生长。这场展览所呈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数十年耕耘的成果,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新时代赓续中华美学文脉”的生动回答。
我相信,此次展览必将引发美术界对传统与创新、技术与精神、个体与时代等核心命题的深入思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启示意义。
(文/徐福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美术报)

刘万鸣《大吉祥》40cm×35cm纸本设色2020年


《咏秋》45×33cm纸本指墨2025年
艺术家简介

刘万鸣,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课程班。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评审委员、故宫博物院中国画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审委员、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审委员。
2012年获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
中国画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画院展及省部级展览,曾获得金、银、铜、优秀等奖项十余次。
积极参与国家主题性创作,作为第一作者完成《遣唐使》《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黄河摆渡人》《南水北调工程》等中国画作品。
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展馆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单位收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次专题报道其艺术创作及成就。
出版《中国画论》《刘万鸣作品集》《画道文心——刘万鸣·书画小品选》《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丛书——徐悲鸿》卷、《中国著名艺术家图录——刘万鸣》《刘万鸣素描写真集》《中得心源——刘万鸣书法作品选》《咫尺大象——刘万鸣中国画小品选》等个人专著二十余部。其中《中国画论》一书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新形态重点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