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张炳林 | 那一抹晕开的色彩,为我无处安放的情绪找到了流淌的河床

张炳林 | 那一抹晕开的色彩,为我无处安放的情绪找到了流淌的河床
2025-11-21 12:00:5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在数字图像泛滥的今天,艺术形态百花齐放,而我总是莫名的疲惫之感,在艺术这条路上走的时间久了,经历多了,自然而然批判自己的理由也就多了,每天早晨骑着摩托车向山而行,一路看着云卷云舒,太阳升起,拧着油门追着第一抹阳光,被风包裹着的感觉夹杂着曾经的过往幻化成一个个无形的图像,这一刻只有努力的去储存这一份瞬间消失的原始印记……

在我的艺术生涯中,创作方向的更迭犹如终南山里的云雾一样,每天都在重新升起,又慢慢消散,看过太多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摄人心魄的人文遗迹,不惑之年的我已不太渴望新生,愿能够在“恋旧”的性格中生长出最为纯粹深刻的心象,以致敬自然给予我的这份恩典。

这两年来总想创作出惊世骇俗之作,但每当拿起笔又提出各种问题推翻自己当下的想法,以至于自己陷入迷茫和混乱,很多时候索性不去想要画什么,先让颜色涂抹于画面上,乱着乱着便能寻找出一种感觉将所有的色块和线条串联起来,成为一种无声的曲调,这也让我不由自主地走向了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中,当一抹抹颜色跃然纸上晕染散开的一瞬间,就为我无处安放的情绪找到了流淌的河床。在创作中,我允许自己迟疑、犯错、推翻重来——那些在生活中不被接纳的不完美,在画面上却成了独特的笔触;那些无处诉说的焦虑与悲伤,通过色彩的层层覆盖得以转化和释放。

艺术创作如一面澄澈的镜子,照见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部分。选择何种颜色,留下怎样痕迹,每个决定都是内心世界的投射。对于颜色更多源于我对丰富色彩的偏爱,像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供我随意挑选,也不排斥任何一个颜色进入我的世界,我只考虑让它在这样一个组合里被关注和融合。我对于纸的选择并不会追求昂贵的纸,我会选择各类不同属性的纸,甚至是包书的牛皮纸,放下对结果的执着,去和当下的自己去对话,放下曾经的习惯和技法,在这一刻,愿与这个陌生的纸求和,就像面对人生的无限可能——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在看似无序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秩序。这种体验让我明白:生命中的混乱期或许正是创造的沃土,并能够孕育自由生长的种子。

近十年来,教学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教学相长,同时也修正了自己传播美育的方式和心态。尽管在教学中,我总是对创作班的学生强调作品表达主题的重要性,这是基于某些展览的需要,但是在我自己的绘画中,很多时候并没有刻意的去表达,而是随心而画。喜欢绘画并不一定是去表达什么,而是体验创作过程中与自我对话的深度时刻,生活中难免的不如意,在绘画的过程里,悄悄被消解。

艺术重铸了我们与世界的连接,通过创作,麻木的感官重新苏醒——我们开始留意光影的轻舞,感受材质的语言,听见色彩的低语。这种觉醒从画室延伸至生活的角角落落,让我们在寻常日子里也能发现被忽略的美好。而更有意义的是艺术教会我们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幅作品需要时间层层渲染,人生的困境也很少瞬间解开。在专注创作的心流中,时间放缓,焦虑退去——我们不再急切地奔向某个终点,而是学会在每一个当下与手中的材料、与内心的感受真诚相处。这种体验类似深度的冥想,是喧嚣世界里的宁静庇护所。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创造了什么杰作,也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画种和画法,而在于它如何重塑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它给予我们勇气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以创造的姿态将破碎转化为独特的美。当我们放下评判,全然投入创作的流动,美育的滋养已然发生——我们不仅成为艺术的创作者,更成为自己生命的艺术家。

作品欣赏

文/张炳林,来源:栖美弄画)

画家简介

张炳林油画作品丨心绪与色彩交织的时光画布

张炳林,职业艺术家,1986年生于陕西宁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综合材料工作室。2017年进修于北京画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当代画院油画院院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特约创作员,西安工程大学特聘研究生校外导师,时代青年油画社成员,西安市美协理事,西安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陕西省写意油画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苏羽佳)
关键词:张炳林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