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抗战印记 | 老兵张学亭:峥嵘岁月铸忠魂,初心如磐映初心

抗战印记 | 老兵张学亭:峥嵘岁月铸忠魂,初心如磐映初心
2025-11-21 17:38:0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中华网山东报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礼赞英雄精神,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共同推出“致敬!老兵——抗战印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书画艺术历来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次活动以书画艺术为载体,深挖红色经典作品背后的动人往事,激励今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让英雄的事迹永不褪色,让历史的回响永续传承。

——编者按

在威海荣成的虎山镇东双庙村,住着一位年过九旬的抗战老兵。他满头银发,眼角刻满岁月的沟壑,双手布满老茧,那是战火与农耕留下的双重印记。他就是张学亭,一位16岁投身革命洪流,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复员后淡泊名利回乡务农的老党员。时光荏苒,硝烟散尽,但那段烽火岁月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记,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111.jpg

王成喜《抗战老兵张学亭》

1929年3月,张学亭出生在东双庙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年少时,他亲眼目睹日军侵华带来的深重灾难,家乡山河破碎、乡亲流离失所的景象,在他心中埋下了投身救国的种子。1945年2月,年仅16岁的张学亭瞒着家人报名参军,成为威海市文登区第九中队的一名战士。得知消息的父亲忧心儿子安全,专程赶到部队想要带他回家,倔强的张学亭一心抗战,坚决不愿返乡,随后主动转至县独立营,从此踏上随军西进、辗转多地作战的征程。

在军营中,张学亭被分配担任掷弹兵。这个岗位既需要充沛体力,又考验精准判断力,每次战斗他都要背着沉重的掷弹筒和四发各重一斤的炮弹,长途行军与高强度作战的疲惫从未让他退缩。他将弹药视为生命,训练中刻苦钻研发射技巧,战场上每一次炮弹发射都精准打击敌人要害,成为部队攻坚的重要力量。

从沙河战役到掖县保卫战,再到孟良崮战役,张学亭跟随部队历经数十场艰苦战斗。在掖县保卫战中,他与战友们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以干粮充饥、凉水解渴,凭借顽强意志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孟良崮战役里,面对敌军坚固工事与凶猛火力,他冒着生命危险操作掷弹筒实施精准打击,为步兵冲锋开辟道路。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中,他凭借英勇表现荣立三等功,这份荣誉成为其抗战生涯的鲜明注脚。每当回忆起这些战斗细节,耄耋之年的张学亭浑浊的眼睛中总会闪烁出矍铄的光芒,仿佛再次置身那段奋勇杀敌的峥嵘岁月。

image.png

谈及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张学亭始终深有感触。在一次战斗中,他不慎受伤,无法自主行动,是几位村民将他小心翼翼抬下山送往后方医院救治。他曾提及,战争时期,无论战士受伤还是牺牲,总有老百姓主动前往战场救助、善后,乡亲们送来的粮食、缝补的衣物,都是部队坚持作战的重要支撑,这份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情谊,成为他心中永远珍视的温暖记忆。

1949年,张学亭从部队光荣复员。组织考虑到他的作战贡献,为其安排了稳定工作,却被他拒绝。他认为自己没有文化,担心无法胜任工作给组织“添麻烦”,主动选择回乡务农。“不要给党弄乱七八糟的东西,那能是党员吗?那不是。”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彰显出一名老党员纯粹的初心与坚定的党性。

如今,年过九旬的张学亭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发展进步。看到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幸福,他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挺身而出、浴血奋战;在和平建设时期,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畏的牺牲精神与质朴的为民情怀,这是历史与岁月在一位老兵身上篆刻下的最美印记与勋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更应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以张学亭等抗战老兵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各自岗位上担当作为、奋勇争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向抗战老兵致敬,向不朽的革命精神致敬!

走向无边的大地——著名艺术家王刚走进文化视界

来源/中华网山东 作者/董硕

图片/源自网络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责任编辑:董硕)
关键词:张学亭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