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启幕,集中呈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40载艺途积淀的500余幅力作。展览涵盖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竹石、瓜果杂项等多个题材,既见传统文脉之承续,又显时代精神之新貌,全面勾勒出艺术家深邃的美学追求与丰沛的创作活力。开幕当日嘉宾云集,反响热烈。特采撷部分观展嘉宾的真挚感言,以期与读者共赏其艺、共悟其心,感受“与物为春”的笔墨温度。
——编者按

首先,我要对刘万鸣在山东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表示热烈祝贺!这次展览规模盛大,作品数量多、形式丰富,令人印象深刻。
其实我早就注意到刘万鸣了。他的艺术,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人画。现在很多人说“学传统”,但往往只是学了一点皮毛。我常说“七分像,十分差”——看起来有点传统的样子,实际上离真正的传统还差得很远。
什么是真正的传统文人画?我们可以看看“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作品。他们不用刚硬的线条。为什么?因为文人画讲究的是“柔曲”“活线”,强调变化、节奏与内在气韵。一旦用刚直僵硬的线条,就失去了那种含蓄、灵动的韵味,也违背了文人画“以柔克刚”的美学精神。

《田间》
56x46cm
纸本设色2015年
道家讲:“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刚强的东西容易折断,柔韧反而能长久。传统文人画正是秉持这种哲学——不用浓墨重彩,不用大片泼墨,更反对刚硬刻板的线条。像后来某些所谓“新文人画”动辄大块水墨倾泻而下,恰恰是传统文人画所排斥的。
近几年,他又开始探索指墨画。关于指墨画,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张璪,史料记载他“手摸绢素”,用手直接作画。但张璪的作品早已失传,无从考证。
真正有据可考的指墨画,始于清代高其佩。他用手指蘸墨作画,线条硬朗、墨色浓重,别具一格。我的老师王天铎先生也画指墨画,但他常配合竹笔使用,整体风格偏“硬”。而刘万鸣的指墨画不同——他虽用手指,却并未走向粗犷或生硬,反而在指墨中融入了传统文人画的温润与内敛。他的几幅指墨画作品,既有高其佩的指趣,又不失文人画的书卷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
尤为难得的是,刘万鸣不仅深谙古典传统,也能在指墨画这类特殊媒介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他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又有理论修养,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在研究、融合、实践。这样既有传统根基,又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在当下实属罕见。
(文/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美术报)

《大吉祥》
40×35cm
纸本设色2020年

《太行真秋,气贯宇宙》
300x140cm
纸本设色2010年
艺术家简介

刘万鸣,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课程班。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评审委员、故宫博物院中国画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审委员、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审委员。
2012年获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
中国画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画院展及省部级展览,曾获得金、银、铜、优秀等奖项十余次。
积极参与国家主题性创作,作为第一作者完成《遣唐使》《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黄河摆渡人》《南水北调工程》等中国画作品。
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展馆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单位收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次专题报道其艺术创作及成就。
出版《中国画论》《刘万鸣作品集》《画道文心——刘万鸣·书画小品选》《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丛书——徐悲鸿》卷、《中国著名艺术家图录——刘万鸣》《刘万鸣素描写真集》《中得心源——刘万鸣书法作品选》《咫尺大象——刘万鸣中国画小品选》等个人专著二十余部。其中《中国画论》一书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新形态重点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