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抗战印记 | 百岁老兵张华英:以医者仁心铸就信仰丰碑

抗战印记 | 百岁老兵张华英:以医者仁心铸就信仰丰碑
2025-11-23 17:29:3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中华网山东报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礼赞英雄精神,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共同推出“致敬!老兵——抗战印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书画艺术历来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次活动以书画艺术为载体,深挖红色经典作品背后的动人往事,激励今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让英雄的事迹永不褪色,让历史的回响永续传承。

——编者按

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101岁的张华英坐在小院中。暖阳轻抚她布满皱纹的脸庞,也落进那双历经烽火的眼睛——依然澄澈、坚定,映照出一位共产党人不曾褪色的信仰。

革命老兵张华英画像(烟台黄渤海新区人)中国画郭英华画

她的故事始于1942年夏。17岁的她听说征兵消息,攥紧衣角一路小跑报了名。那夜,她与同伴背起行囊,踏着星光奔赴北海军区,次日便穿上军装,成为卫生队一名看护员。参军的决心,早已在苦难中生根:日军“三光”政策下燃烧的村庄、流离的乡亲,以及1940年因战乱失学归家时,那份因年纪太小未能如愿的革命向往。直至1942年春,日伪军大扫荡的暴行,将她救国的渴望彻底点燃。

煤油灯下,她飞速成长。初遇伤员溃烂的伤口,她总暗自愧疚,生怕动作加剧他们的痛苦。直到有一天,她目睹医生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为战士取出子弹,而那名年轻人紧咬棉被、一声不吭。她骤然明白:战士们连死都不怕,疼痛又何足畏惧?活下去、赶走敌人,才最重要。从此她放下负担,苦练护理技术,很快掌握了“送饭快、喂饭稳、清洗净、包扎紧”的诀窍,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护士。

信仰,在献血与手术中愈发滚烫。从1942年参军到解放战争结束,她先后献血五六次。有一次,战士失血过多,她毫不犹豫献出400毫升血液。输完血后,她不顾虚弱仍惦记伤员,直到被医生强令休息。醒来时,一碗小米粥便是全部补偿。她细心观察、默默学习,逐渐能独立完成手术。1947年任北海医院手术室室长时,她曾用一根细探针精准取出伤员碎骨,直至对方重新握紧拳头,她才长舒一口气。

她不仅是护士,更是战士。她曾为抗战英雄任常伦疗伤,更曾带领七名轻伤员成功突围。那次,她果断带队钻入荆棘丛生的松槐林,深一脚浅一脚冲往谷底。她在断崖下寻得浅洞,安排伤员避寒,自己则守在洞口用身体挡住风雪。借雪地微光,她带大家连夜赶路,终于在次日清晨全员安全抵达。不费一枪一弹,她荣立个人首个三等功。

从胶东半岛到江南水乡,她随部队转战大半个中国。1945年12月,她光荣入党。抗战时期,她参与烟台反击战救护;解放战争中,从胶东保卫战到渡江战役,都留下她忙碌的身影。她曾劝降龙口发电厂日方人员,即便对方开枪伤人,她仍秉持“俘虏也是人”的信念,为其仔细清理伤口、包扎,再移交押解。“和平是所有人的心愿,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她这样说。

如今,百岁的张华英家中仍珍藏着几枚功勋奖章。红星虽渐渐褪色,却始终照亮她的晚年。“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认准‘尽职尽责’四个字。”话语平淡,却铿锵有力。这八个字,承载着她作为党员、战士的毕生信仰,也写就了一份跨越世纪的人生答卷。

走向无边的大地——著名艺术家王刚走进文化视界

来源/中华网山东作者/苏羽佳

图片/源自网络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责任编辑:苏羽佳)
关键词:张华英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