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林漠漠——陆庆龙油画风景作品展
策展人/封治国
主办单位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南通大学
承办单位
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南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油画雕塑院
协办单位
南通市美术家协会
南通市设计师协会
南通市青年美术家协会
南通市文体会展有限公司
南通美术馆
南通文艺之家美术馆
南通文峰城市广场
南通现代美术馆
南通五三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25/11/25-12/25
展览地点
南通大学美术馆A厅
前言
平林漠漠烟如织
——陆庆龙的风景创作与启示
陆庆龙先生是当代著名艺术家,在油画和水彩两个领域均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最早以现实主义人物创作为美术界熟知,近年来,其风景作品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瞩目。
在里尔克看来,风景就是人走过的路和人生命的轨迹。一切山水倘若没有人的参与,不过是空空荡荡的舞台。他在《论“山水”》一文中说:“人们画的是风景,表现的却不是风景本身,而是人自己;风景成为人类情感的寄托,成为欢悦、素朴与虔诚的比喻——它变成了艺术。”陆庆龙风景创作的母题往往与他的故乡有关。射阳属于苏北平原,地势平坦,有着1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10万亩的滩涂湿地。“渺渺指平湖,烟波急望初”,范仲淹曾以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射阳湖开阔浩淼的景象。陆庆龙几乎所有的风景作品,都体现出他对“平远”审美特质的追求,他笔下的山水意象,几乎从不出现人物,如同里尔克所说的那般——“所有的一切都在等待着人的到来。人来到什么地方,一切就都后退,而把空地留给了人。”因而,陆庆龙的风景创作尽管并无人的存在,但他所表现的,却无疑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境界,这与他朴素、低调的个性极为吻合。
在丹纳的名著《艺术哲学》中,他曾将地理环境的因素作为影响艺术发展的三要素之一。这里不仅涉及地理、空间、环境与艺术家创作母题的关系,也涉及艺术家如何将自然地理转换为绘画语言的问题。北方山水催生了荆浩、范宽的伟大作品,南方山水则产生了董源、巨然的历史杰作,不同的地理地貌经过艺术家的绘画语言转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和创作图式,甚至进一步引发了材料与媒介的革命,我们所熟悉的水墨,在一定程度上就与南方烟云幻灭的气候环境相适应。近现代以地理位置命名的各种画派,也显然代表了不同地域下的不同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如“长安画派”“岭南画派”等。在交通和资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的活动总是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痕迹,这是很好理解的。但美术史发展到今天,自然地理的因素还能在多大程度影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语言,不少人持怀疑态度,进而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熟视无睹,这是令人遗憾的。
2023年,我因策划并组织“中国油画名家画南丰”活动,曾与庆龙就江西的艺术创作进行过交流。我曾说,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曾若隐若现地存在一个“江西画派”,它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影响的创作流派,与其缺乏鲜明的面貌和缺乏有传承意义的代表性艺术家有密切关联。江西这片土地有着极好的自然资源,名山大川暂且不说,以红土为代表的土壤特点极为契合油画的色彩表现,然而,江西的风景或山水,除了少数艺术家有着明确的自觉追求,总体上并没有催生出更多成熟的艺术创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很显然,其中的核心并非题材的问题,而是对自然的语言转换问题——陆庆龙的绘画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优秀案例。
庆龙的风景作品具有很强的辨识度,苏北平原在他的笔下,如同一幕幕诗性的画卷。图式简洁大方,色彩凝练饱满,空间开阔深远,画面气象萧疏,格调冷峻高古。庆龙的题材极为朴素,大多是随处可见的平凡景致,但他画得投入、画得深情。极简的色彩、极简的构成、极简的技巧,构成了陆庆龙风景绘画的主要特征,体现了艺术家对语言追求的高度自觉。庆龙的作品从不炫技,朴素的外表下隐藏着一双敏锐的眼睛,这使得他总能在寻常处洞见画意,在平凡处妙悟诗性。庆龙强调观察,注重提炼,因而,他的画面没有任何冗余的部分,所有精到的刻画和生动的细节都是通过用笔来实现的,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整体单纯的图式相得益彰,这就是庆龙的风景艺术之所以打动我们的关键所在。
相比较许多地域,苏北平原并不算好画,原因在于它的变化少、起伏少,在表达上很容易单调,可供语言发挥的“触点”相对缺乏。在陆庆龙之前,鲜有作品将苏北平原画得如此深情和动人,更不用说形成强烈的语言面貌。因此,庆龙的风景作品是具有突破性的,他成功地把一个地域的风貌演绎为成熟的绘画语言。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陆庆龙对中国传统绘画“寒林”意境的开拓,他把“孤峰远设,野水遥拖。平川虽远,参差皴染而成”的中国古代山水画诀,成功地运用于油画这样一个西方画种的具体实践。木石瘦硬、烟林平远的绘画境界,是陆庆龙对中国古代山水审美的全新继承与阐发。
庆龙的苏北系列有不少是小尺寸作品,但他画出了格局,画出了气象。古人讲“咫尺有千里之趣”,用它来形容庆龙的绘画气质再恰当不过。庆龙笔下的土地有温度、草木有表情、茅舍有人性,山川更有魂魄。与过度追求画面的制作感不同,庆龙虽然画得深入,但毫不做作,一切都是自然地流淌出来。不少朋友常常通过庆龙的作品联想到倪瓒,这是极其自然的。事实上,他们的艺术旨趣也的确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气息的高古和冷峻。或许,庆龙也一直将倪瓒的艺术作为自己的榜样,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苏北大地为庆龙提供了艺术创作的丰富语料库,他也成功地将其转换为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与图式。而从另一个方面讲,庆龙的绘画也再度为我们提示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今天,“深入生活”甚至有点变成滥语和套话,但它在庆龙的作品中,却有着极为真切而具体的现实意义。广袤无垠的苏北大地,正是陆庆龙艺术创作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
在我的理解中,优秀的风景创作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它应该反映出特定地域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图式结构;它必须超越对自然的摹写而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它既要具备文化的在地性特质,又要在艺术史的上下文中有所贡献,所谓“肇自然之基,成造化之功”,即为此意。比照中西美术史的巨匠,无论是荆关董巨,还是透纳、康斯坦布尔、柯罗以及前后印象派诸位大师,他们的作品无不具备以上的要素。显然,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需要我们几代人为之努力。陆庆龙先生以他的努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艺术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如何以新的眼光再度观察我们脚下的土地,以新的问题意识重返艺术发生的鲜活现场。
“平林漠漠烟如织”,这是李白留给我们的千秋佳句。我把它用来概括陆庆龙先生的艺术追求,想必也是合适的。
(文/封治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2025年10月8日于杭州 来源: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陆庆龙作品欣赏

《干涸之二》
布面油画
35x45cm
2025年

《冬雪-盱眙乡村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