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数字人才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破解技术“卡脖子”难题的核心力量。作为经济大省,山东近年来持续深化数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数字人才发展新生态,为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7月3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山东加快数字人才培育,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破解数字领域“卡脖子”难题的“山东方案”
“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短缺是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涛介绍,山东将数字人才培育作为数字强省建设的核心支撑。2024年12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多部门出台《山东省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数字人才创新创业、竞赛选拔、激励保障等方面提出12条务实举措,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
这些措施不仅明确了数字人才的培育目标,力争用3年时间培训数字技术工程师3000人以上,每年培训数字产业人才600人以上、数字技能人才1500人以上,还通过“一事一议”、泰山人才工程等渠道,加快引进数字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构建起从顶尖人才到技术工程师的“金字塔”式数字人才梯队。
与此同时,山东在“引才”上,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以及“海聚山东”“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等活动,大力吸引海内外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在“育才”上,强化产学协作,支持高校增设数字领域新工科专业,加快培育国际化数字人才;在“用才留才”上,建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与职称评定的衔接机制,鼓励灵活薪酬分配方式,让一流贡献获得一流回报。
此外,山东还通过项目资助和创业支持,为数字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例如,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支持不少于60个数字领域项目、创业的数字人才可获得最高30万元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这些政策不仅解决了数字人才的后顾之忧,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
职称改革,探索科学评价新路径
职称是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山东在数字人才职称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一方面开辟新赛道,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12个数字领域职称专业,目前已有4.2万人获评;另一方面树立新导向,打破学历论文限制,突出实际贡献,让评价更加精准。
例如,青岛市、青岛西海岸新区就联手海尔卡奥斯工业智研院、莱茵科斯特、双星集团等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推出了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标准,细分出8个子专业标准,使职称评审更贴近产业需求。
此外,山东还探索“以考代评”“考评结合”等多元化评价模式,并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数字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为数字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
以赛促产,搭建产才对接新平台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为推动数字科技创新,促进优秀数字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山东今年将举办首届山东省数字工程师创新创意大赛暨国际数字工程师邀请赛。据介绍,大赛设置人工智能等4个赛道,每个赛道分设3个专业方向,面向全球选拔人才,并将赛事与职称评定挂钩,一等奖获得者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
这种“以赛引才、以赛促产”的模式,既检验了人才培养成果,又搭建了产才对接平台。
作为大赛举办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上展现了独特的创新性。新区深入实施“梧桐树”聚才新政,通过科研、住房、生活等补贴吸引数字人才;创新首席数据官制度,建成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8家,为数字人才提供广阔发展平台;深化校城融合,构建“产业需求—专业设置—人才输送”动态匹配机制;畅通职称晋升渠道,率先开展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专业职称评审试点。这些举措不仅为大赛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省数字人才培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新区经验”。
这不仅是技术比拼的舞台,更是产业与人才对接的桥梁。大赛将重点促进优秀项目在鲁落地转化。青岛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优厚的人才政策,将为参赛项目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政策创新到大赛实践,山东数字人才培育的每一步都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相信随着数字人才梯队的不断壮大,山东数字经济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