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讨会现场观摩中,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致福走在队伍前面。
编者按
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讨会由山东省社科联主办,专家教授们来到九间棚村的“九弯十八园”现场参观,这是山东社科年会第一次在村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一次新的探索。会议上,一张照片,分外引人注目。
为了贴近巨石砌就的大坝,整支队伍挨着石垻走。恰巧路过泥泞的道路,走在队伍前面的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刘致福没有犹豫,也没有绕道,而是大步从泥泞中走过。
这一细节,被摄影者抓拍下来了。对比手法是摄影构图技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法,对比是将画面中两个被摄体或者两种色彩,两种状态等进行对照,使它们相互映衬。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就好像会说话更能引起观者的强烈共鸣,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大多数的摄影作品中几乎都能找得到对比元素,有虚与实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高与低的对比等等。利用大小对比的方法,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距离感,使画面更有张力,产生更丰富的变化,使主体更加引人注目。这幅画面,不仅蓝色与黄色和谐统一在一个画面上,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显得天更高深,地更厚重,有高天厚土之壮美;面画面右侧大大的巨石正是“九弯十八园”的“金镶玉”的金边,显得雄浑,衬托其上的学者队伍,有刚柔相济之妙。尤其绝妙的是,是书记与队伍的对比,一个人与一群人的对比,这是领路人与整支队伍的关系。再之,书记的“动”与队伍的相对的“静”亦形成对比。可以想见,书记的身后,是整支队伍的大步跃进,画面留以想象,亦是虚实之对比。这幅作品的四组对比关系,使得书记带领整支队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主题表现得深刻而绝妙,实是沂蒙精神在实践中的体现。
平邑县诗人孙晓楠,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平邑县作家协会监事长;吟唱乡愁,犹似杜鹃啼血;歌咏沂蒙,倾诉赤子衷肠。从自然中发现美,从生活中觅真情。他看到这幅作品写出热情洋溢长篇散文诗,跨度大,想象丰富,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主题表达得汪洋恣,展示巨大的历史时空。他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鲜明地表露着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抒情诗抒写的是政治之情,然而政治不等于口号,口号也不能成为诗。他的诗有着巨大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成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例如,他扣住“这一步”写到:
“看!刘致福书记走来了,
面对泥泞他毫不慌张,
他迈出的步伐真大啊,
这一步足有一米多长!
似在把大地丈量,
是带队伍去一线较量。
这关键的第一步,
具有沉甸甸的份量。
他们那深深的足迹,
必将留在沂蒙精神发展史上!”
这里,描写、抒情、议论都出来了。因为他是当地人,熟知九间棚的山山水水,似是随手拈来,实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激荡着时代的旋律,因而澎湃的诗情似从天上来,激越飞扬,浩浩荡荡,磅礴的诗情,一泻无余。
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事情是佳作,摄影作品是佳作,诗是佳作,三美集合,实是美妙之至。
现在推荐并转载孙晓楠的长诗。(李锦)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九间棚现象研讨会有感
孙晓楠
山东社科论坛2022与沂蒙老区的乡村对话热度不减,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讨会影响深远。本次研讨会由山东省社科联主办,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中共平邑县委承办。图为社会科学工作者走着泥泞的乡间小路,到九间棚人砌的高标准农田前观察。走在前面的是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刘致福。有感于此,赋诗一首,以礼赞之。——题记
迎着绚丽的朝阳,
拉起简单的行囊,
你们投入沂蒙山的怀抱,
爬上了高高的山岗,
来到山东平邑九间棚,
这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看!龙顶山祥和静谧,
吴王崮雄浑苍茫。
天空蔚蓝,白云飘荡,
山花烂漫,竞相开放。
听!鸟儿在啾啁欢唱,
山泉在淙淙流淌。
吸一口空气新鲜舒畅,
听一曲小调荡气回肠!
哦,我来啦,
顶天立地的九间棚人,
我来啦,
可亲可敬的沂蒙老乡!
(“九间棚现象”研讨会与会人员)
你们走出城市,
来到乡村;
你们走出殿堂,
来到田野上。
你是专家教授,
他是精英巨匠;
也许你来自祖国的心脏,
也许她来自南国北疆,
但此刻汇集于一个小山庄,
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要让沂蒙精神永放光芒,
要把心中的论文啊,
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要把个人价值追求,
融入到为人民造福之中,
像安泰回归大地,
获得无穷的力量!
(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致福讲话。提出作为社科工作者,要走进一线、深化研究,真正将学问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