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 7月2日,“青春当先开新局”融媒采风活动来到了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坐落于滨州工业园区,它在全国首创了“三产融合、绿色循环”的“中裕模式”,率先打造了我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全产业链,包含“高端育种、订单种植、仓储物流、初加工、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养殖、蔬菜种植、食品加工、餐饮商超服务”等十大板块。在广袤麦田里,一群青年科研人员正书写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他们以科技为犁,以创新为种,将一粒小麦的价值挖掘到极致:从替代进口的优质麦种,到每吨增值10倍的膳食纤维;从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链,到带动35万农户增收的“共富模式”……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的青年人才团队用行动证明,农业不仅是“面朝黄土”的传统行业,更是需要高精尖技术的战略性产业。
从实验室到田间:青年科学家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
作为山东农业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李恒钊放弃了城市高薪机会,扎根滨州农田十余年,带领团队培育出12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在占地6.5万亩的良种繁育基地,李恒钊的日常工作堪称“现代农夫”与“科学狂人”的结合:播种时精确到毫米的株距控制,授粉期连续20天每天12小时的杂交操作,收获季对几万份材料的基因测序分析……2023年,他主持选育的“裕田麦126”通过国家审定,其蛋白质含量、面团稳定时间等关键指标均超越进口品种,目前已推广270万亩,为农民年增收5.1亿元。
“育种是和时间赛跑的事业。”李恒钊用“十年磨一剑”形容这份工作。为缩短育种周期,他创新引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传统育种周期大大压缩。这种“科学家+农民”的双重身份,让他先后荣获“滨州工匠”“山东省创新达人”等称号。
一粒小麦的“72变”:90后工程师让副产品身价翻十倍
如果说育种是产业链的起点,那么深加工就是价值的放大器。1990年出生的刘通通,这位江南大学食品工程硕士,用一项技术让小麦麸皮从饲料原料变身“黄金”——通过“小麦麸皮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他将麸皮中的膳食纤维提取纯度提升至90%以上,产品单价从2000元/吨跃升至2万元/吨。
他带领团队开发的膳食纤维、蛋白肽等4类精深加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技术被写入《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副院长,已申报发明专利7项,参与制定国家团体标准2项。在他看来,农业科研的终极目标是“让健康食品走进寻常百姓家”。他主导研发的低GI挂面、高纤维饼干等产品,已通过中裕的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目前中裕研发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67%,近三年吸纳高校毕业生超200名。当青年人才与广袤土地相遇,创新的种子便有了最肥沃的土壤。从中裕的麦田到百姓的餐桌,这群年轻人正用科学与汗水,重新定义着新时代的“三农”价值。正如刘通通在央视《朝闻天下》中所说:“我们不仅要解决吃得饱的问题,更要让吃得健康、吃得有价值成为可能。”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青年答卷。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董硕
图片/主办方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