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孩子中已不是秘密,相关的“教程”很容易找到。“爸妈管得严,我的手表里只有一个电子宠物的游戏,而且也不允许我玩很久。”8岁的张钰滢(化名)说,她只能抓紧课间、路上的时间“偷偷玩”。
刘思彤观察发现,在严管之下,有的孩子“偷偷玩”的行为会更趋活跃,“躲厕所玩、躲被窝玩,感觉像一发不可收拾的‘瘾’”。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电话手表商家已将幼儿列入了用户群。无论是线下柜台还是线上客服,对于“幼儿园孩子能不能用”的提问都回复“可以”。某品牌柜员还特地说明:“虽然腕带对幼儿来说偏大,但还是可以自行调节。”
电话手表对幼儿的影响有别于中小学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雷灵说,幼儿通过触摸、奔跑、观察实物来认知世界,而电话手表的屏幕交互会减少他们接触真实环境的时间,可能导致感官统合能力发展不足。
让家长与老师忧心忡忡的“手表沉迷”,到底算不算心理问题?
“需要区分孩子对电话手表是‘正常需求’还是‘依赖’。”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戴剑说,如果孩子只是用电话手表实现与家长、同学的基础社交,以及通过手表的App“应急”解决问题,都属于满足“正常需求”的使用。
戴剑介绍,若达到“依赖”的程度,通常表现为使用频率远超“正常需求”,如在非必要时频繁查看、主动发起无意义互动,如反复给家长或同伴发消息、刷手表内置App,即使无回应也持续发送。更严重的“依赖”表现为手表没电、损坏或被暂时收走时,立刻表现焦虑、哭闹、暴躁等情绪,甚至拒绝参与原本感兴趣的活动。
帮助孩子形成“掌控感”
当问及会否因这些问题而选择不用电话手表时,受访家长几乎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只要能让孩子不失联,其他的缺点都是‘瑕不掩瑜’的”。
家长们在用实际的购买行动“投票”。近年来,儿童电话手表已成为可穿戴设备市场中细分领域的佼佼者。有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儿童智能手表总销售额高达38.4亿元,销量接近863.7万台。
对于种种影响,不少家长将其归结于花样百出的功能。有家长直言:“手表只保留通话和定位功能,就不会有这些烦心事了。”
对此,专家认为是“治标不治本”。“防止‘手表沉迷’的本质,其实在于孩子的课余生活应如何被‘填满’。”雷灵说:“有的家长陪伴孩子时间太少,孩子对陪伴和关爱的需求、对高质量活动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只能‘投奔’电话手表里各种好玩的功能。手表玩不了,还会有手机、平板。”
“治本”的解法,实则在于管理和引导。
“给孩子配电话手表不应‘一买了之’,还需‘售后管理’,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戴剑说,要逐步引导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用好手表这一工具,帮助孩子形成对工具的“掌控感”。
首先要明确电话手表的“工具定位”,要和孩子约定好手表的核心用途是“安全小助手”。第二,尽可能减少“附加功能”的使用。例如,娱乐功能可设定仅在周末或假期等特定时段,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多种有趣活动替代手表。第三,要用“规则感”替代“强制管控”,与孩子共同制定并遵守“使用公约”。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