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第九大艺术,中国游戏产业已培育出全球最大的用户群和人才池,当国产产品达到国际水平,就能获得用户的热爱和深度认可。”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假设你的品质不达标,甚至是一个伪劣的产品,那么中国用户也会有一双‘火眼金睛’,会狠狠地识别出来,并且给你教训。”这番坦诚,赢得现场观众认同的掌声。
深度求索资深研究员陈德里代表公司出席论坛。他介绍,深度求索公司是在2023年成立的,从创立之初就确定以追求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聚焦于最前沿、最硬核的技术探索,一个核心优势正是专注于长期主义,坚持做前沿智能突破这条主线。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舍弃了很多支线上的事情,不做那种很“短平快”的事情。
在探讨技术瓶颈时,六位嘉宾毫不避讳。
王兴兴指出,具身智能面临模型结构不统一、数据采集标准缺失等问题;韩璧丞提到神经控制假肢的精细操作难度极大;朱秋国则聚焦机器人的移动与操作难题,呼吁通过架构创新降低算力与数据依赖。
陈德里则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类与AI的关系,中长期风险不容忽视。
陈德里认为,短期的三至五年内,AI与人类将处于蜜月期,AI作为人类能力的延伸,可解决更复杂问题创造更大价值。但是,五至十年后,AI就可能开始取代部分人类工作,这时候风险就会上升。科技公司应该扮演“吹哨人”的角色,告诉社会公众哪些工作没法被取代,未来需要哪些技能。而十至二十年后,AI发展可能会变得更加危险,因为那时AI可能取代人类大量工作,对社会秩序提出很大挑战。
不过,冯骥却持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AI能放大个体创作潜力,让有审美能力的人创造更繁荣、更高水平的作品。“人类只需静观其变,好好锻炼身体,等待时代到来。”此话一出,再一次逗笑全场。
当对话进入尾声,“六小龙”纷纷表态。
“明年、后年,机器人行业会有更多惊喜,我现在能够想到的惊喜可能比今年还会更多一些。”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脑机接口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现在也越来越有信心去把这个事情做好。”
“走到今天的话,机器人面向行业及应用这一块路径我们认为是基本打通了。”
“相信未来是一个充满机器人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空间智能技术来服务人类。”
“(游戏)这个产业培育了很多用户,也培育了很多人才,我们可能是最后的一朵‘小的浪花’。”
“长远来看,科技公司应提醒公众哪些工作无法被取代和未来所需技能,同时须守护人类安全并参与秩序重塑。”
夜幕降临,千年古镇的灯火渐次点亮。一个多小时的思维碰撞暂告段落。
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曾在会前表示,设立“六小龙乌镇对话”,是因为他们代表着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的最新力量。因此,这场对话也被业界视为观察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
序幕已启,未来已来。2025年虽已近岁末,但杭州“六小龙”的故事,才刚刚开篇。
(记者/满倩倩 辛振东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