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老兵还原长津湖“冰湖血战”,电影《长津湖》中的“第27军”从威海文登的大山走出

老兵还原长津湖“冰湖血战”,电影《长津湖》中的“第27军”从威海文登的大山走出
2021-10-11 12:09:4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10月10日,《老兵还原“冰湖血战”,这支部队从文登的大山走出》详细介绍了电影《长津湖》中第27军的发展历程。寻根溯源,第27军就是天福山起义走出的队伍。还原历史,参加长津湖战役的3名文登老兵用亲身经历讲述那场“冰湖血战”。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电影《长津湖》中的这句话,让无数人“破防”。

这部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役为题材的影片,以英雄团队——穿插7连战斗行动为主线,将抗美援朝精神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刻诠释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临沂、沂蒙山、沂蒙小调……电影中的穿插7连体现出不少山东元素,其实这是尊重史实的。第27军的前身是原八路军胶东军区地方部队,这支部队不仅参加了胶东地区的抗日战争,还全程参与了山东乃至整个华东的解放战争,特别是在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期间,原本以胶东子弟兵为主的部队又补充了大量来自沂蒙山区的兵源,所以才会有很多沂蒙元素。

如果追根溯源,第27军则是天福山起义的革命火种之一。在这支红色胶东走出去的队伍中,也当然少不了胶东子弟兵。电影中,连长伍千里率领穿插7连一举捣毁美军“北极熊团”团部,击毙敌团长。而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确实有这样一支英雄连队——志愿军第27军80师239团4连,连长李昌言,是威海人,正是他带领连队击毙了“北极熊团”团长麦克莱恩。

电影中,美军将领讽刺志愿军为“农民”,其实他也说对了一部分,他们的对手——第27军,正是农民武装起义缔造出来的传奇,而且只是传奇中的“四分之一”。他们不会想到,一支以土铳、砍刀为主要武器的农民起义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筚路蓝缕,不断发展壮大,在短短12年间发展为四个军。这支“农民”部队的血性早就在无数场战斗中锤炼成钢。

1935年11月,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荣成、海阳、牟平等县领导和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一一·四”暴动。暴动失败后,保留下来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成为山东省唯一的红军游击队。

1937年12月,第四届中共胶东特委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骨干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并于12月24日在文登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开启了风云激荡的红色胶东时代。

之后,这支只有80多人的队伍转战胶东各地,并于1938年9月18日,改称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5支队。从此,胶东人民抗日武装开始使用八路军番号,并实行了统一编制。

解放战争时期,以天福山起义火种成长起来的抗日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9、第13纵队和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不久后,这些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第31、第41和第32军。

胶东子弟兵向北打到了牡丹江,向南打到了海南岛,南征北战中屡建奇功,涌现出“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和“塔山英雄团”等许多著名的战斗集体,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林海雪原战斗英雄杨子荣是胶东子弟兵,渡江侦察记侦察英雄原型齐进虎是胶东子弟兵,打进上海露宿街头的解放军是胶东子弟兵,南京路上好八连是胶东子弟兵……整个革命战争时期,胶东地区有50万热血青年参军入伍,其中7.6万人为国捐躯。

抗美援朝战争中,第27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中的一部分,从1950年10月入朝至1952年10月回国,在朝鲜战场作战两年。

长津湖战役到底有多残酷?

今天,三名参战的文登老兵——张锡友、田序华、刘玉峰,为我们还原那场冰湖血战。

“盐水不够,汽油代替,撕棉被给伤员做包扎。”


10月5日,92岁的张锡友拿着孙子给自己买的电影票,到影院看了《长津湖》。

“现实远比电影呈现的更残酷!”张锡友在观影后说。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张锡友在第9兵团19医院工作。作为后勤医院的战士,张锡友的工作是救治伤员。

“那时候战场上的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张锡友说,用来清洗伤口的生理盐水不够,甚至用汽油来替代,很多人因伤口感染而失去了手或者脚。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伤员激增,张锡友和战友们每天都去背伤员,遇到战死或者冻死的战士他们也会背回来。

“把死去的战士放在一起,让他们在一起,就算回不了家,这样相伴着留在这里吧。”张锡友说。

每每看到电视新闻播放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张锡友总是万分感慨,“你们可算回来了。”

“他们都和我当年一样,20岁左右的年纪,每天都有人死去,我们能做的却很有限。”张锡友说。

电影中的吃冻土豆,张锡友也经历过,“冻得跟石头一样硬”,因为不多的热稀饭都给了伤员吃。

包扎的绑带不够,张锡友他们把自己的棉被撕了,给伤员包扎,他们只能缩在一起互相取暖,抵御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


(说明:在文登土话里,si、shi、xi不分,功劳证上的“张世友”是原名,后来就是因为口音不清,误被写作“张锡友”,沿用至今。用“张锡友”准确无误。)

张锡友有一枚长津湖战役的三等功奖章,“我们都是幸运的,我没想到我能够回来,这个奖章一直在提醒我,不要忘了我们曾付出的巨大牺牲。”他说。

一场战斗一个连减员过半,最后一副担架救了他

“往前冲,遇上就打。”

71年前,连长下的这道命令至今时常在田序华耳畔响起。92岁的田序华说,这句话他永远不会忘。

抗美援朝战争中,田序华是第9兵团20军59师176团2营5连3排战士。

长津湖战役,给田序华的身上留下了三处枪伤,在手臂和大腿上。他敬军礼的姿势并不标准,右手小指始终卷曲,那是被冻伤后的症状。

“零下四十度,半点不假的零下四十度!我们白天在山区行军,因为没有御寒的衣服,我和许多战友一样,耳朵冻坏了,手脚也冻坏了,晚上睡觉,很多战友找个雪窝子两两靠在一起,第二天起来一看,有的人冻死在里面了。”田序华说。

长津湖战役中的死鹰岭阵地,传说鹰飞到死鹰岭上空,血就会马上被冻僵,电影中的“冰雕连”的故事就源自这里。

田序华也上过死鹰岭,他和战友们在死鹰岭上反复争夺,枪林弹雨间,田序华举枪的左手中了子弹,他当时只觉得左手一麻,想用右手托起枪,一转身右腿又中了一弹,田序华受伤倒地。

战友隋树连看到了,他把田序华拖到了隐蔽处,“你坚持会儿,等我把子弹打光了,我把你送下去。”隋树连说。这是田序华听到的最后一句话,然后他就昏迷过去。

田序华后来听说,隋树连把他背下阵地后,遇上运送伤员的最后一副担架,上面抬着战斗牺牲的连长刘福全,抬担架的战士,最终含泪把连长放在了战壕中,换上了还有气息的田序华。

这一场战斗,田序华所在的连队由130多人减员到50多人,那副最后的担架,救了他。

“穿单衣、用步枪,一把炒面一把雪。”


抗美援朝战争中,刘玉峰在第9兵团20军59师177团2营营部工作。

“在战斗前线,我们的战士穿着只有一点棉花的单衣,有的人就穿着胶鞋,走在雪地里就像踩在刀子上。”现年93岁的刘玉峰回忆起当时的战斗场景,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冷。

而对战的美军防寒措施一应俱全:手套、风雪大衣、防水鞋、水兜、睡袋……。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的“高级干粮”是一种炒面,用面粉炒熟制成。刘玉峰说,吃的时候,经常会被噎到,战士们都和着雪吃。

更多的时候,是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咬不动,就放在衣服里,用身体焐软了再一点点地吃。

“不对等”的条件不仅仅体现在物资补给上,更是武器装备上。

“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作战,可以随时呼叫空中支援,拥有坦克、大炮和大量装甲汽车。

而志愿军只有少量火箭筒和迫击炮,大多数人配有一把步枪,“我们那时候有一种自制的武器,用铁皮层层包裹着的炸药,威力比手榴弹要大,一人只发一个,要看准了才舍得扔。”刘玉峰说。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为什么志愿军战士能够取得胜利?

刘玉峰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我们每个人都不惧生死,中国人不会被任何人欺负。

刘玉峰如今是文登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红色讲解员。“我想把长津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孩子们知道这段历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刘玉峰说。

(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陶相银)

(责任编辑:王若羲)
关键词:长津湖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