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李想集锦】(69)| 我的读书价值观提法,是前人未曾有过的

【李想集锦】(69)| 我的读书价值观提法,是前人未曾有过的
2022-04-24 16:20:2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我是江苏省射阳县兴桥人,一辈子做三件事情:读书、用书、写书,出版32本书,而且多是写自己亲历的事情。201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江苏省射阳县委宣传部请我给家乡人民讲授“读书改变命运”的经历。这是我的线上交流。

图片

在世界读书日讲解《龙顶山书院记》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把我的《龙顶山书院记》,也是我的读书观和同学们讲一遍,希望能对你们的读书能有所启发。

这篇散文写于2015年夏天,我在九间棚买了民居,之后把它改建为龙顶山书院,到这里已经生活七年了。

《龙顶山书院记》分成了六段,前面三段讲了背景,为什么在这里建书院,自己的想法。后面三段表达了我的追求,也就是我的读书观,实际上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借读书这件事情来表达。今天,我把核心词讲一讲,有名言警句的味道。

开头叙述九间棚这个地方背景,请大家看:

沂蒙崮秀,名冠天下。进大峪沟,仰观云上绝壁,九间棚村,坐落龙顶山崮上,四面悬崖,坡陡涧深,回肠九转。上岭方知平畴万亩,森森连岭,天地静默,清谧淡然。

书院建在天地静默,清谧淡然的地方。后面写的是我从1989年以来在这里蹲点调研。

岁岁入山数次,逾26载。熟知村中事,无论叟幼,名皆呼出,村民亦以亲人相待,进村拉手牵衣,离村远望相送,情相笃,习相随。与嘉坤不是兄弟,胜若兄弟;此间不是故乡,胜若故乡。

为什么在这里建书院呢?不仅是自然环境,更是社情和亲人之情。我才能在这里住得下来。

第四段是自然环境的生活。到第五段开始表达我的看法,为什么在这里建书院?这里:

入山有小圣堂、朝阳洞,都是避世之所,避世方能读书,读书使人致远,致远利于反思,反思使人升华。

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读书,要达到什么结果。现在,到了人生总结的时候了,一边读书,一边写书。下面两句:

深山独拥万卷书,闲日静与圣贤对。开门不见人世恶迹,翻书尽是世间哲语。

经历了人生坎坷之后,我选择这样的环境。害我的人、整我的人,我看不到了,由此进一步表达我的看法。接着又回到了我自己身上了。到这里来,我有个感慨:

世人皆是书山出,少见晚来归书海。

谁没有年少的时候,都是读书人出身,考上大学,参加工作,都是爱好读书的。但是很少见到退休以后再进入书海的,这也是我的一种状态。这里,有点陶醉了,显示自豪的心态。

安得晚年外适内和,总结归纳,著书立说,体宁心恬哉?

这是一个很幸福的境界了。我到底在追求什么呢?表达我的内心世界;

吾此生刚直前行,几度沉浮,数感世情浇漓。然乡亲以优容抚我,龙顶山以灵胜待我。安宁最是读书处,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

接着就进入文章的高峰,一层一层下来,自己进入此等读书之所有何求?

今获此等读书之境,夫复何求?一求读书养德,君子归仁;二求读书养智,百识变通;三求读书养礼,行止有矩;四求读书养功,慧济天下。

读书为了什么?一是修德,二是养智,三是守礼,行为举止,四是养功,慧济天下。这四句话,一层一层下来了,到画龙点睛的地方了,何以慧济天下?这样,我的座右铭出来了。

一曰社会趋势发现力,二曰国家难题破解力,三曰社会进步引领力。乃文人价值之至。

这段话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包括我们崇敬的马克思、毛泽东,也钦佩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鲁迅的追求,中国文人志士和当代哲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不过我自己归纳出的这三句话,是别人没有说过的,是我一生最高的也是最基本的追求。历史趋势的发现力,要发现问题,而且是历史趋势,不是一般的事情;国家难题的破解力,属于国家级难题;再是社会进步引领力,就整个社会而言。“三力”的标准,是文化人的最高生产力,是前无古人的,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扑腾大半辈子的定位。

我在1995年的座右铭是“发现思想,引领社会”。到了2009年,我的思想有了飞跃,归纳出这三句话。背景是我2009年3月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遏制中国金融风险,被很多人认为是“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之作”。这也是我人生最高峰。我的高峰不是在体制内,而是在体制外,是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对国家走势起了重大作用,为此写了一本书《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记载了这件事情。因为有了这个作用,我才敢说这个话。你写的文章了不起,因为你是新华社,或者在中央机关,你的地位、身份决定你的成就,别人也承认,但这不是你的水平。有的人,一旦离开体制与职务,便一文不名了,再也写不出什么了。会不会读书、写文章,当官的路数是不一样的。

我自以为,“三力”标准,是中国历代上文化人的最高境界。这个话,没有人说过,这是我自己的话。历史上的人说不出来,只有21世纪的人才说得出来。现在,我到九间棚这边来建书院,虽然是深山野洼,听不到汽车喇叭声,也听不到鸡叫、狗叫、羊哼哼,人声亦少,看不到花花绿绿的东西,只听见鸟叫,冷清些,然而我的追求在此天地静默,清谧淡然的地方能够实现。

最后文章收尾,你到这里来干什么呢?有这么几句话:

上得天光,下接底气,入山则读书悟道,出笔亦引领乾坤。

就是我现在状况。大家看到前面的展览馆,有一板块,一直到了68岁这一年,全国的报纸整版发表我写的理论文章,一个版面只登一篇文章,一年就有39个整版。这种状况,在国内的文人中,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我觉得虽不能说独一无二,应该说是极为罕见的。

我为这种生活而满足,因为我“上得天光,下接底气。”我是在村民中,周围全部是平头百姓,没有一个官员。

在这里有一个石碾,我坐在上面写了八本书的内容。每天早晨从五点写到九点,我到门外,天亮了我就起来了,写了4000字,再吃早饭。我能写32本书,我仍然在发挥作用,就是“出笔引领乾坤”,这不是说大话,而是现在能够做到的。

图片

天亮了,我就起来了,从五点写到九点,在门前树林前写了4000字,再吃早饭。如果没有来访,我一天多时能写16个小时。

一个退休的人,在体制外的人能做到这样,就是苏东坡、范仲淹也未曾做到。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已经是58岁,他后来也没有做什么显赫的事情。我从58岁后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又写了12年,到70岁仍然一年能写100万字的时政经济文章,每年接受数百次记者采访,引领舆论,历史上有谁做到的呢?当然,我们现在的时候条件是互联网社会,能够快速传播,我们比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他们的条件好多了。

进退自如,随心所欲,相伴日月,终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愿。

清泉,白石,你们都听到我说的话吧?我刚才重点把这篇散文写作的背景、环境以外,重点讲核心词句。这些语言全部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仿照来的,都是自己的语言,是自己一生的读书体会。是我血管里喷出来的血,不含水分。

我在38岁那一年,在曲阜曾经写了我的读书铭,处在中青年状态,有一种昂扬的姿态,抒发志向为主。而这首龙顶山书院记,已经64岁,可以说埃尘落定之后的心里话,凝炼一点,集中一点。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启发。

图片

在九间棚山上,书房外是一片树林。过上“深山独拥万卷书,闲日静与圣贤对。开门不见人世恶迹,翻书尽是世间哲语”的生活。

关键词:李锦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